“这才是中国态度!”近日,浙江一餐厅上榜“米其林”,来吃饭的阿姨却说“不认可”,下一句话更是霸气侧漏:“我们中国人的东西,要他们外国人来评干什么?”网友:不愧是浙浙,阿姨们说话都这么上档次,有腔调! 米其林指南被誉为餐饮界的“奥斯卡”,其星级评定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极高的权威性。 进入米其林名单,无论是一星、二星还是“必比登推荐”,都意味着一家餐厅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国际餐饮界的认可。 在过去,这种荣誉总是令人兴奋,是各地餐厅梦寐以求的荣耀。 可是这位阿姨的观点却打破了惯常的“膜拜式”追捧,她的质疑不是出于对这家餐厅本身的不满,而是对“评价体系”的本质提出了拷问。 她质问的是:为何中国的美食,要用外国人的标准来评定优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意见”,而是一次文化自信的表达。 米其林指南的确享誉世界,但它的评价体系自诞生以来,始终带有浓重的西方审美色彩。 其评判标准更倾向于注重服务、摆盘、氛围等欧洲传统理念,而对于中餐这种注重火候、刀工、味型丰富、饮食文化多样性的体系,是否真的能够全面理解并公平评定? 阿姨的话之所以“霸气侧漏”,是因为她直击要害。 在她看来,中国的美食是千年文化的结晶,是每一代人用柴米油盐熬出来的生活智慧,岂能仅用一套“洋标准”来评高低? 她的话带着一种从骨子里透出的民族自豪感,是普通老百姓对本国文化的坚定守护。 不少网友感慨:“阿姨讲话怎么这么有腔调?”其实,这不是“说话技巧”问题,而是长期积累的文化意识使然。 老一辈人经历了中国从物质匮乏到逐步富足的转变,他们看过世界,也更懂得脚下的土地的珍贵。 他们所说的“我们中国人的东西”,不仅指的是美食,更是一整套文化传统、审美体系、价值判断。 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否自信,不在于它的语言多么优雅,也不在于它是否接受了外来的赞誉。 而在于当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它的时候,它是否能坚定地说:“我们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自己知道什么是好。” 事实上,中国美食的精髓,从不在于是否被“米其林”认可。 它扎根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活跃在各地不同方言的吆喝声里,也沉淀在每一个节庆、习俗、家宴的饭桌上。 是热气腾腾的早点,是年夜饭上的八碗八碟,是大排档里朋友间的畅谈,是夜市中舌尖上的惊喜。 米其林可以评选一种“形”,但评不出那种“魂”。 从小吃到宴席,从锅气到刀工,从酱香到麻辣,中国美食的广度与深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饮食体系都难以比拟的。 它的魅力,不应只在于能否上榜,而更应在于是否被我们自己珍惜、传承、创新。 阿姨的这番话,也引发了一个新的思考:为何我们不能建立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美食评价体系”? 一个真正体现中华饮食文化精髓的评价标准,既要尊重地域差异、口味多样,又要兼顾创新与传统。 这样的标准,理应由中国人来制定、来认同、来传承。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已有一些尝试,比如《黑珍珠餐厅指南》、《大众点评必吃榜》等,都试图打造“中国胃”的排行榜。 但在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上,仍有较长的路要走,这更需要的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建设和审美自觉。 这句话不是反对“国际化”,而是宣告“文化自立”;不是抗拒标准,而是呼唤“我们自己的标准”。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这一点,那些原本由外来标准定义的“荣耀”,也许就不再是唯一的光芒。 (信息来源:美丽浙江)
“这才是中国态度!”近日,浙江一餐厅上榜“米其林”,来吃饭的阿姨却说“不认可”,
牧童的娱论
2025-05-10 15:17:52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