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非要开超市,投了近15万。现在一天卖2000上下,15%利润,看着还行,细算
我妈非要开超市,投了近15万。现在一天卖2000上下,15%利润,看着还行,细算懵了。一天进账400块,花销可不少。房租一天120,水电费最少40,一家三口吃饭得100,最后净赚才140。攥着计算器的手微微发抖,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像尖锐的刺,扎得太阳穴突突直跳。原本以为生意红火就能高枕无忧,却没料到每一笔看似不起眼的开支,都在慢慢蚕食着微薄的利润。
超市门口的卷帘门每天最早升起、最晚落下。天还没亮透,爸妈就已经在理货、补货。父亲踮着脚调整货架最上层的商品,母亲蹲在地上擦拭瓷砖缝隙里的污渍。他们总说:"环境干净,顾客才愿意多待。"可这份用心,换来的却是顾客挑剔的目光和砍价时的分毫必争。有次一位大妈为了省五毛钱,在收银台前争执了十几分钟,最后还顺走了两根火腿肠。母亲红着眼眶收拾零钱,父亲却摆摆手:"算了,做生意难免的。"
进货是个大难题。为了拿到便宜的货源,父亲隔三差五就要往批发市场跑。凌晨三点的街道还浸在夜色里,他就骑着三轮车出发了。回来时浑身沾满尘土,脸上却带着得意的笑:"这次谈下来的价格,每箱饮料能多赚两块钱!"可有时贪便宜进了质量不好的货,又得面临顾客的投诉和退货。上个月进的一批饼干受潮,不得不全部下架,那笔损失让全家半个月都没敢吃肉。
超市里的损耗更是防不胜防。夏天冰柜制冷效果差,融化的雪糕顺着货架往下淌;小孩子在货架间追逐打闹,碰碎的玻璃瓶满地都是;还有些不自觉的顾客,撕开包装试吃后又随手丢弃。这些看不见的损耗,像无声的蛀虫,一点点啃食着利润。母亲心疼地收拾着被破坏的商品,嘴里念叨:"要是这些都能卖出去,又能多赚一点。"
最让人头疼的是同行竞争。隔壁新开了家连锁超市,开业那天搞促销,吸引了大批顾客。我家超市冷冷清清,一整天营业额还不到平时的一半。母亲急得直掉眼泪,父亲却咬咬牙:"咱们拼服务!"从那以后,他们主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货上门,帮顾客代收快递,甚至在店里设置了免费的饮水点。这些暖心的举动慢慢留住了一些老顾客,但和财大气粗的竞争对手相比,依旧显得力不从心。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成本,还有数不清的人情支出。逢年过节要给周边商户送礼联络感情,社区搞活动得捐款赞助,就连城管来检查,都得陪着笑脸递烟送水。这些开支看似不多,可日积月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次我偷偷记账,发现光是人情往来,一个月就要花掉近千元。
晚上关店后,一家三口围坐在收银台前算账。白炽灯嗡嗡作响,父亲翻着账本,母亲在一旁剥着毛豆,我对着电脑整理数据。算到最后,发现这个月除去所有开支,净利润还不到4000块。母亲叹着气说:"还不如我去工地搬砖,至少不用操这么多心。"父亲却沉默着点起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依然坚定:"再坚持坚持,等把口碑做起来就好了。"
深夜躺在床上,听着父母房间传来的叹息声,辗转难眠。当初反对母亲开超市的话犹在耳边,可看着他们为了这个小店日夜操劳的身影,又怎么忍心泼冷水?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未知和挑战。虽然现在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窗外的月光洒在超市的招牌上,"便民超市"四个字在夜色中微微发亮,就像我们心中不灭的希望,指引着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