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位女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2滴透明液体滴到了乳胶手套上,她迅速脱掉手套冲洗双手,但就是这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她已经被宣判了死刑…… 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一起震惊科学界的实验室安全事故。 一位名叫凯伦·韦特哈恩的美国女化学家在常规实验操作中遭遇意外,导致她最终因汞中毒离世。 这起事件暴露了科研领域潜在的安全隐患,也为后世实验室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 当时在达特茅斯学院任职的凯伦正在进行核磁共振仪校准工作。 作为经验丰富的化学研究者,她需要转移少量二甲基汞试剂。 这种用于校准仪器的特殊化合物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毒性,但当时科学界对其危险性认知尚不全面。 凯伦按照常规操作佩戴乳胶手套进行防护,却在操作过程中不慎让两滴液体溅落在手套表面。 意外发生后,凯伦立即采取标准处置流程:迅速脱除手套并用清水冲洗双手。 按照当时实验室安全规程,这些措施被认为是足够的防护。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看似普通的乳胶手套根本无法阻挡二甲基汞的渗透。 事后研究表明,这种有机汞化合物能在15秒内穿透大多数个人防护装备,通过皮肤接触即可导致致命后果。 最初几个月里,凯伦并未察觉身体异常。 直到1997年1月,她开始出现平衡障碍、语言功能受损等神经系统症状。就医检查发现其血液汞含量超标80倍,远超致死剂量。 尽管医疗团队尝试多种解毒方案,但汞毒素已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在经历数月痛苦治疗后,这位时年48岁的科学家于当年6月不幸离世。 这起事故促使科学界重新审视实验室安全标准。 后续调查发现,当时通用的乳胶手套对二甲基汞完全无效,必须使用特制层压手套配合严密防护措施。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随即更新了《实验室安全手册》,将有机汞化合物列为特级危险品。 凯伦的同事们在事故后成立了实验室安全研究基金,专门资助防护装备研发项目。 就在凯伦事件过去二十五年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披露了另一起实验室感染案例。 2010年,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在进行病毒样本分装时,不慎被实验镊子划伤手指。 由于伤口轻微且及时消毒,当事人未予重视。 直到七年后,该研究员突发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疾病,溯源调查才确认是当年实验事故导致的慢性病毒感染。 这两起相隔十三年的悲剧印证了实验室风险的特殊性——有些危害如同"哑巴杀手",潜伏期漫长却破坏力惊人。 最新动态显示,2023年3月达特茅斯学院举办了凯伦逝世26周年纪念活动,其子迈克尔·韦特哈恩在社交媒体透露,家族设立的实验室安全基金已资助开发出新型纳米级防护材料。 同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生物与化学实验室风险管理指南》,特别增加了"延迟性危害"的专项防护条款。 正如老话说的"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些用生命换来的安全规范,正在守护着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探索之路。 信息来源: 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1998年报告《二甲基汞暴露事故调查报告》 《自然》杂志2023年3月刊发文章《实验室安全:从悲剧到变革》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2020年公开档案《实验室相关感染案例汇编》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2023年5月更新文件《实验室生物与化学风险管理指南(第七版)》 迈克尔·韦特哈恩个人推特账号2023年3月8日发布的纪念推文
1997年,一位女科学家在做实验时,不小心将2滴透明液体滴到了乳胶手套上,她迅速
文栋说明星
2025-05-10 19:30: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