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披袈裟,太煞风景!”1681年,康熙微服进入一古寺,一瘦骨嶙峋的老和尚倒了杯茶给他,康熙竟反过来指责他。怎料,老和尚竟暗自笑了。 康熙皇帝在1681年那会儿,刚把闹腾的三藩之乱给按下去,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个儿的文治武功盖过了老爹顺治。 这天他换了便装,跑到山里头转悠,看见一座古庙的和尚都在田里插秧,觉得稀奇,抬脚就进了庙门。 庙里头景象很破败,桌椅板凳都东倒西歪。 有个精瘦的老和尚看到他进来,急忙招待,好不容易用个破瓦片子垫稳了一张晃晃悠悠的小茶几。 康熙屁股坐稳当,嘴上也就顺口飘出来一句自夸的话,意思是他坐龙椅,坐得结实着呢。 老和尚给他上了碗茶,紧接着叹气,接了一句,提起了他爹顺治当皇帝时的谨慎小心。 这话让康熙有点意外,觉得老和尚有点墨水,就想听听老和尚怎么夸他这太平盛世的天下。 可老和尚摇头,说自己是出家人,世事不问了,还提到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之类。 这话可戳了康熙的肺管子。他本来等着听好话呢,结果对方提什么苦海无边?他再看这庙里破破烂烂的样子,和尚也不老老实实念经,偏偏去种地,心里更来火。 康熙脸一沉,张口就训斥老和尚:披着这身和尚衣服不干正事!庙里破成这样,实在跟他治下的大好江山不匹配,太败兴了! 没想到,那老和尚不但没慌,反而自个儿乐了,还慢悠悠地自嘲说,自己是个总挨说的“八叉”和尚。 康熙被这奇怪的自称逗乐了,脾气反倒消了点,起了打赌的心思:他出口成章出一个上联,老和尚要是能对上,他就出银子给这破庙翻新。 康熙脱口而出一个吹捧自己万岁的上联。那老和尚像没琢磨一样,立刻就接了个下联,用的就是他刚自嘲的那个“八叉”。 康熙一听,觉得这对子确实对得巧妙,严丝合缝,当场就拍了胸脯答应捐钱。 回到皇宫,康熙喝着茶,又开始咂摸老和尚那对子,越想越觉得妙不可言。 可忽然间,他一个激灵坐直了身子,冷汗都冒出来了——那“八叉”两个字,一个“八”下面加个“叉”,不就是个“父”字吗? 联想到老和尚说话的神态,提到他爹的情形,康熙心里咯噔一下。 这一宿,他翻来覆去没合眼,天还没亮透,就快马加鞭又奔那山里的破庙去了。 哪知道扑了个空,庙里的小和尚告诉他,他师父昨天晚上就出门云游去了,没影了。 康熙心里空落落的,不甘心哪,揪着小和尚追问老和尚有没有交代什么话。 小和尚挠挠头想了一下,说师父临走前给庙门换了一副新对联。 康熙三步并作两步跑去看,那门上新贴的对联写得是,竹子还没长出土呢,里头就先有节了;就算以后长得捅破了天,心里也是空的。 这明明白白说的就是竹子的品性,没长成就有节,长得再高,心也是空的。 意思是让人谦虚别骄傲。康熙一下子明白了,那老和尚十有八九就是他出家为僧的亲爹顺治皇帝。 从他康熙进庙门那鼻孔朝天的样,老爷子就认出自己儿子了。 当爹的没点破身份,借着“老和尚”的话把儿子训了一通,完事又悄没声地走了。这也应了老话,熟麦子总弯腰。 当然了,咱得清楚,康熙山庙遇爹这段是个民间故事。 真实历史上,顺治皇帝是因为宠爱的董鄂妃病死了,伤心过度,确实一门心思想要剃度当和尚。 闹腾了很久,连他的师父溪森都给他剃了头。 后来他亲娘孝庄太后急了,请来了溪森的师父玉林琇进京。 玉林琇眼看劝不住这位寻死觅活要出家的皇帝,一咬牙,让人弄了堆干柴要把溪森架在上头烧了——逼得顺治没办法,只能放弃了出家的念头。 没过多久,顺治得了天花,病死了。他儿子玄烨(康熙)这才登基成了新皇帝。 故事虽然是后人编的,但它讲的那个虚心别自大的理儿,放在啥时候都不过时。 蔡崇达有本书里就说了,急着结果子的花,早早就低下脑袋了。 有本事的人稳当,聪明人沉得住气。虚心的人像竹子一样知道低头,真正有骨气的梅花,花朵也不会老冲天上开。 人要是整天仰着脖子瞧人,容易把自己看糊涂,眼前的路反而看不清了。低下头来瞧瞧脚下,路才走得明白。 说回老和尚讲到的“虚心竹”,这个理儿在今天也有人认。 2023年秋天那会儿,浙江安吉的灵峰寺就办过挺热闹的一个活动,叫“竹文化节”。 人家现在就是借着竹子的文化内涵,讲做人要虚心、做事要正直,这说法跟古寺里那副对联是一个道理。 寺庙里的方丈慧闻法师当时在活动上讲话,还特意提到了古代高僧用竹子说修身养性的老传统,提倡现代人在过日子里头也学学竹子的劲儿。 这事当时浙江新闻客户端报道过,说活动搞得挺红火。其实康熙朝的那段老故事,一直也让故宫挺有兴趣。 故宫博物院2023年策划过一个叫“康熙书房”的线上数字展览,通过老物件展示康熙平时的读书学习生活。 信息来源: 《清史稿》 《顺治帝与清初社会》
乾隆把一张白纸甩到纪晓岚面前,语气不容置疑:“给朕宣读诏书。”满朝大臣都愣住了,
【7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