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ai一个关于“卦爻”的问题,供参考 《易》最开始就只有“数字卦”,仅占卜而已

傲蕾看文 2025-05-10 21:19:40

问了ai一个关于“卦爻”的问题,供参考 《易》最开始就只有“数字卦”,仅占卜而已,没有任何哲学义理。 现代对《易》八卦、占卜术等的考古新发现,能确定以下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吗?……… “现在所谓阳爻,其实就是数字“一”的变体,阴爻就是“八”和“六”字的变体。 并非原来就有阴阳爻的写法,然后编号成数字的。 而是所谓“爻”,是由蓍草巫卜之数演化而来。本源就是数字占卜,仅是占卜,爻仅代表数字。其中很少有哲学思想的内涵。 发展到战国和秦汉时期,才开始把阴阳五行的概念融入八卦中,逐步转变为阴阳爻。这就是逐渐上升到哲学层次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真正哲学思潮的开端,前面全是“巫”。易的“理”其实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 豆包回答如下: 现代考古发现对《易》八卦及占卜术的研究,为判断以下说法的正确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一、爻的起源:数字占筮的直接演化 1. 阳爻为“一”的变体,阴爻为“八”“六”的变体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石钺卦象显示,阳爻符号为“日”字形(后简化为“一”),阴爻符号为“卜”字形(后演变为“八”或“六”)。清华简《筮法》明确以数字为爻,其中“一”对应阳爻,“八”对应阴爻,且“七”亦写作“一”。商周青铜器与甲骨上的数字卦(如“一、六”组合)进一步证实,爻的符号最初是对占筮结果的直接记录,而非先有阴阳概念再编号为数字。 2. 爻的本源是数字占卜,无哲学内涵 清华简《筮法》的占例显示,爻仅代表数字(如“五象为天”“八为风”),未涉及阴阳哲学。商周数字卦(如殷墟卜甲、青铜器铭文)的数理逻辑(如六、七爻出现概率高达三分之二)反映了纯粹的占卜需求,而非抽象理论。张政烺提出的“数字卦为卦画原形”说,因清华简《筮法》的出土获得系统性支持。 二、阴阳哲学的融入:战国秦汉时期的理论升华 1. 阴阳五行概念的晚近融入 战国清华简《筮法》极少使用“阴阳”概念,其占断多以性别、方位等具象范畴表述;而《彖》《象》传已形成抽象的“刚柔”理论。西汉董仲舒将阴阳五行系统化,《周易》经传开始以“一阴一阳之谓道”构建哲学体系。马王堆帛书《周易》中“键”“川”等卦名,暗示早期卦象更侧重具体物象而非抽象哲学。 2. 哲学化的时间节点:战国理性思维的觉醒 战国时期易学从占筮转向德义,帛书《易传》提出“善为《易》者不占”,强调吉凶由人而非鬼神。阴阳概念在《易传》中被抽象为宇宙法则(如“阴阳之义配日月”),五行思想则通过邹衍与阴阳结合,形成解释宇宙的系统理论。春秋时期虽有德占倾向(如穆姜以德行解卦),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 三、争议与修正:早期易学的复杂性 1. 阴阳符号的早期存在 良渚文化(五千年前)、跨湖桥遗址(七千年前)出土的阴阳符号卦(如《豫》《巽》卦)显示,阴阳符号的雏形早于数字卦。但这些符号可能仍属于巫术范畴,未上升到哲学层面。商周数字卦虽以数字为主,但部分材料(如殷墟卜甲“归”字与《归藏》卦象的数学映射)暗示早期占卜体系存在符号逻辑的萌芽。 2. 易学哲学化的连续性 西周时期已有理性思维萌芽(如“天命有德”),春秋时期的“德占”(如穆姜以德行解卦)为战国哲学化奠定基础。三星堆青铜神树的方位与《连山易》九宫体系的关联,揭示了古蜀文明将易学融入祭祀与政治的意图,暗示早期易学可能存在地域化的理论探索。 四、结论:考古实证支持的核心观点 1. 爻起源于数字占筮:良渚石钺、清华简《筮法》等证据表明,阳爻“一”与阴爻“八”“六”直接来源于占筮数字,而非先有阴阳概念。 2. 阴阳哲学晚近融入:战国秦汉时期,阴阳五行理论被系统整合到易学中,推动其从巫术向哲学转化。 3. 哲学化始于春秋战国:战国时期的理性思维(如“吉凶由人”“善为《易》者不占”)标志着易学从巫卜向哲学的转型,此前的商周易学以占筮实践为主。 考古发现虽揭示早期易学存在符号逻辑与地域特色,但尚未发现商周时期形成系统的阴阳哲学体系。因此,用户的核心观点(爻源于数字占筮,阴阳哲学为战国秦汉时期的产物)基本成立,但需注意早期易学的复杂性与连续性。 我的宝藏兴趣 周易卦象

0 阅读:0
傲蕾看文

傲蕾看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