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位退伍老兵毅然放弃优渥待遇投身农村建设,年过半百才初为人父,却因家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11 01:49:33

1962年,一位退伍老兵毅然放弃优渥待遇投身农村建设,年过半百才初为人父,却因家境贫寒无法供女儿完成学业而饱受讥讽。谁曾想,直到2011年上级领导下乡走访时,人们才震惊地发现——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竟是隐姓埋名数十载的特等功臣! 【消息源自:《隐蔽战线上的功臣:一位战斗英雄的支农岁月》2013-11-15 人民出版社;《中州日报》2011年2月28日专题报道《樟木箱里的勋章》】 2011年春节前三天,豫东平原刮着刀子风。省里来的卢书记踩着冻硬的田埂走进北街村,推开李卫国家的木板门时,老会计陈德发正往土灶里塞玉米秆。灶台边贴着褪色的年画,画底下有张泛黄的照片——五个穿军装的年轻人站在长江边上,中间那个浓眉大眼的,分明是眼前这个佝偻着腰倒茶的老汉。 "这照片..."卢书记的保温杯停在半空。李卫国手里的茶壶突然晃了下,半杯水洒在磨得发亮的八仙桌上。老会计赶紧用袖子去擦,却听见里屋传来翻箱倒柜的动静。陈秀兰抱着个樟木箱子出来,箱角磕在门框上"咚"地一响。 箱子里躺着个蓝布包袱,解开时扬起细碎的樟脑粉。十二枚勋章在棉布上排开,最醒目的是枚铜质渡江纪念章,五角星上的红漆已经斑驳。卢书记拿起盖着总前委大印的立功证书,纸张脆得像是要裂开。"老李,你这是..." "都是过去的事。"李卫国把证书放回去的动作,就像在给熟睡的孩子掖被角。灶膛里的火苗噼啪炸响,映得他脸上的皱纹更深了。 时间退回到1962年夏天,福州建设厅的吊扇转得吃力。三十四岁的保卫干事李卫国盯着墙上的《支农动员令》,汗水把的确良衬衫黏在后背上。人事科长敲着花名册说:"自愿报名的同志,工资要改成生产队工分。"办公室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咳嗽声。 "我去。"李卫国的声音不大,但足够让所有人转头。散会时同事老张拽住他:"你疯啦?你可是正营级转业的!"李卫国只是笑了笑,三天后带着全部家当——个军用挎包和搪瓷缸,坐上了北去的绿皮火车。列车经过淮河大桥时,他摸了摸左边肋骨下的弹片伤疤。 北街村的村民起初不信这个"省里来的干部"能种地。直到看见李卫国赤脚踩进冰碴子还没化尽的秧田,把从福建带来的矮秆稻种一颗颗按进泥里。第三年秋收,打谷场上的秤杆翘得老高,亩产比往年多了小两百斤。村里最碎嘴的王婶子蹲在晒场边嘀咕:"这李干部莫不是会法术?" 1983年冬天,两辆吉普车碾着雪开进村。省民政厅的人找到正在修水渠的李卫国:"组织上查实了您的战斗英雄身份,可以安排回福州工作。"渠水汩汩流过新砌的石头,他搓着冻裂的手说:"稻种刚改良到第四代,走了可惜。" 此刻在2011年的灶屋里,卢书记发现立功证书背面有行钢笔字:"如果需要,我愿做一辈子的农民。"老会计突然插话:"李书记带我们修水闸那年,他闺女初中毕业就下地了..."话没说完被陈秀兰瞪了回去。李卫国却笑起来:"现在多好,村里通自来水了,县里还建了农业技术站。" 临走时卢书记执意要帮老人拎那箱勋章,箱子比想象中轻很多。院门口停着的公务车旁,几个穿羽绒服的年轻人正用手机拍结冰的灌溉渠。李卫国忽然立正敬了个军礼,雪粒落在他洗得发白的解放帽上。后来村民说,那是他们第一次看清这个总弯腰干活的老头,原来站直了能这么高。

0 阅读:0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