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开国少将易耀彩带着妻子衣锦还乡,没想到,刚进村就看见了自己当年的童养媳,只见童养媳哭诉着:“你怎么才回来啊?我等你22年了!”
易耀彩也没想到,都这么多年了,张凤娥竟然还在等着他,对张凤娥也是充满了愧疚。
他是农村孩子,当时那个情况童养媳其实是很多见的,可以说是各取所需,主要是因为担心孩子长大了没钱娶媳妇,所以一些家庭就会在小的时候就给孩子定下一个童养媳。
这些女孩子大部分是因为家里贫困,养不起,实在没办法,所以就只能送到别人家里去做童养媳。
张凤娥就是在1927年的时候来到易耀彩家里的,张凤娥的思想比较守旧,既然来到了易耀彩家里,她就把易耀彩的父母当成了自己的公公婆婆孝敬。
两个孩子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也更加稳定,张凤娥比易耀彩大一些,不过易耀彩从小就知道,要护着张凤娥。
如果他没有离开,大概他们两个人的生活就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
但是易耀彩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新的思想,尤其是在1929年的时候的土地革命的,当时的情况无论过了多久,易耀彩依旧是记忆犹新。
从那时候开始,他的脑海中对于阶级这个词有了初步的了解,他的心中也对未来有了新的想法。
之后没多久,他就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随着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他心底的想法也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在红军即将离开的时候,易耀彩做出了决定,他要加入红军,就像红军帮助他们一样,他也想帮助更多的人民解放。
对于易耀彩的想法,张凤娥是十分支持的,虽然她懂的并不多,但她明白,易耀彩是要去做大事的。
也是从那之后,易耀彩和张凤娥就逐渐失联了,事实上,易耀彩也并不知道自己这一去还能不能回来。
他也担心万一自己回不来了,会耽误张凤娥的一辈子,所以,在离开之前,易耀彩就告诉张凤娥,如果他回不来,就找个人嫁了,没必要一直守着他。
就这样,易耀彩离开了,张凤娥则是留在家里照顾公公婆婆,在她看来,自己就是易耀彩的媳妇,照顾他们两老也是应该的。
从那之后,张凤娥就撑起了这个家,而易耀彩在离开之后也一直惦记着家里的情况,经常写信回来。
只是那些信大部分都没能送到张凤娥的手里,她也不知道易耀彩是不是还活着,只能日复一日的等着。
虽然易耀彩离开前说了她可以嫁给别人,但是张凤娥显然没这个概念,对于易耀彩的话也没放在心上。
易耀彩离开时候也还小,对于这些是事情其实也没多深刻的印象,他记得张凤娥,但他也是真没想到,那么久了,张凤娥还一直在等着他。
那时候的情况,一辈子背井离乡也是有的,一旦离开,再想回去就难了,易耀彩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在许多场战争中都有他的身影。
万里长征他也走过了,一直到战争结束,彻底平静下来,他才终于有机会回家去看看。
离开了二十多年,他也不知道家乡的情况,心中隐隐有感觉,自己的父母大概率是已经不在了,他甚至已经做好了回去之后找不到一个认识的人的这种情况。
毕竟在战争之中,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家乡就一定是安全的,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因为他见到了张凤娥。
张凤娥在见到易耀彩之后情绪也很激动,告诉了易耀彩他离开之后发生的事情。
对于张凤娥,易耀彩是愧疚的,甚至动了娶她的心思,不过张凤娥主动拒绝了,之后易耀彩夫妻俩也一直在帮扶着张凤娥。
在易耀彩去世之后,他的妻子范景阳也没有停止对张凤娥的帮助,每个月都会给张凤娥打钱,一直到张凤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