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后推行“二十等军功爵”,锐士需通过负重奔袭、搏杀、阵型等12项考核,淘汰率97%。《荀子》载:“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武卒,魏武卒不可敌秦锐士。”这话乍一听像句军事界的“江湖传闻”,但细细咂摸,里头藏着秦国从边陲弱国逆袭成虎狼之师的密码。 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的秦国校场,烈日炙烤着黄土,尘土飞扬里全是紧绷的气息。想要成为秦锐士,得先闯过“负重奔袭”这头拦路虎——背着六十斤重的甲胄、箭矢、戈矛,还要带上三天干粮,在半天内奔袭百里。这可不是单纯的长跑,途中还得随时应对模拟敌情,跑到终点时,人累得几乎要散架,却连喘气的空都没有,立刻就要投入到“搏杀考核”。 搏杀场里,两人一组,手持木刃对打。这可不是花架子表演,要真刀真枪地拼杀,既考验个人武艺,又得看谁更敢下狠手。不少人在这一关被打得鼻青脸肿,甚至骨折重伤。好不容易过了单打独斗,还有“阵型演练”在等着。锐士们要在鼓点声中,快速变换方阵、锥形阵等复杂阵型,一旦有人出错,整个队伍都会被判定失败。12项考核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被淘汰,97%的淘汰率,意味着一百个人里,只有三个人能脱颖而出。 为啥秦国要搞这么严苛的选拔?这就得说到商鞅变法的“灵魂”——二十等军功爵制。在老秦人眼里,军功爵不只是荣誉头衔,更是改变命运的“黄金阶梯”。砍一个敌人首级,就能升一级爵位,获得田宅、仆人,连犯了罪都能用爵位抵罪。这种实打实的好处,让秦人看到了希望,再苦再难的考核都愿意拼一把。而且商鞅还定下规矩,不管出身贵贱,哪怕是奴隶,只要立下军功就能翻身;就算是贵族子弟,没有军功也享受不到特权。 这套制度把秦国变成了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秦锐士上了战场,眼里全是敌人的首级,那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看得见的荣华富贵。相比之下,齐国的“技击之士”,打了胜仗才给点赏金,没了利益驱动,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魏国武卒虽然也是精锐,但选拔后待遇固定,时间一长,士兵们的积极性就不如秦锐士高涨。 靠着秦锐士,秦国在战场上横扫六国。伊阙之战,白起率秦军大破韩魏联军24万;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40万……这些震撼历史的战役背后,是无数秦锐士用命堆出来的。他们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刃,撕开了旧时代的格局,也让秦国走上了统一六国的道路。但话说回来,这种以战养战的模式,也让秦国百姓承受了巨大压力。各位读者,你觉得商鞅的军功爵制是福是祸?欢迎在评论区唠一唠。
刷到菩萨别划走,留下一句“时来运转”你将一顺百顺,心想事成!
【16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