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杂货铺老板娘白天出门倒垃圾,特务跟上去问她:“你这里面什么这么
雲程影视
2025-05-10 00:41:11
1932年,一个杂货铺老板娘白天出门倒垃圾,特务跟上去问她:“你这里面什么这么臭,跟屎一样?”老板娘把痰盂往前一递:就是夜香啊!特务吓得连忙后退,嘴里嘀咕着:夫妻俩怎么那么能拉?
李芳,这个看似普通的杂货铺老板娘,从1928年开始就在东北地区从事地下工作。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下,东北的局势日益紧张。特务密布的街头,每个角落都藏着暗哨,但李芳的杂货铺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为了地下党重要的情报传递站。
沈阳城里的杂货铺看起来再普通不过。货架上摆着各式各样的日用品,酱油、醋、火柴、肥皂,还有一些零嘴糖果。门口挂着的风铃在寒风中叮当作响,掩盖了地下党员交接情报时的脚步声。李芳总是坐在柜台后面,手里拿着个算盘,装作在算账的样子。
这天早上,李芳提着铜痰盂出门。痰盂里装的哪是什么夜香,分明是写满密密麻麻情报的纸条。纸条上记录着日军在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这些情报事关东北军民的生死存亡。特务们警觉地跟了上来,李芳故意咳嗽几声,把痰盂往前一递,腥臭味瞬间让特务们退避三舍。
杂货铺的地板下挖着个暗格,白天藏着各种传单和文件,晚上就成了受伤同志的临时休息处。地窖的通风口正对着后院的枯井,方便紧急情况下转移。李芳经常在深夜里轻手轻脚地送饭下去,饭菜的香味混杂着药味,在寒冷的地窖里飘荡。
在东北沦陷后,日军在各地建立了特务机关,加强了对抗日力量的搜捕。李芳的杂货铺成了地下党在沈阳地区重要的秘密联络点。她把进货的大米袋子挂在店门口,不同的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暗号。一个装大米的麻袋挂在右边,意味着今天有日本宪兵在附近盘查;挂在左边,则是安全可以接头。
铜炉子里的热水永远烧着,方便给来往的客人沏茶。茶叶罐的位置也暗藏玄机:红茶放在最上层,代表有紧急情报;绿茶放中间,表示安全;花茶放最下面,意味着有特务盯梢。李芳就这样用最普通的日常物品,编织出一套严密的情报传递网络。
杂货铺后院种着几棵果树,树上经常晾晒着各色衣物。衣服的颜色和位置都是暗号:红色衣服代表有同志被捕,蓝色代表有新的任务,白色则是撤退的信号。特务们多次搜查,却从未发现这些看似平常的衣物下隐藏的秘密。
小店的角落里总放着几个坛子,装着酱菜和咸鱼。坛子底下垫着的报纸里夹带着情报,而腌制品的气味成了最好的掩护。有时候,情报就直接写在腌菜叶子上,用特制的药水,只有特定的显影液才能看见字迹。
除了经营杂货铺,李芳还要负责给同志们送饭。她把饭菜装在专门的食盒里,食盒的夹层里藏着军火库的设计图纸。每次送饭,她都要绕很多路,确保没有人跟踪。有时候,她会故意把食盒摔倒,趁着收拾的机会把情报塞给装作帮忙的同志。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地下党的工作也变得越发危险。特务们开始严密监视每一个可疑的店铺,李芳的杂货铺也难逃法眼。但她想出了更多的隐蔽方法:在酱油瓶上贴错标签、在面粉袋里夹带传单、用装满杂货的箩筐掩护运送武器零件。
有一次,特务突然搜查杂货铺,李芳立即把装有密件的茶叶罐打翻在地。她一边抱怨茶叶洒了,一边用扫把把写有情报的纸条扫进了门缝里。特务翻箱倒柜,却只看到一地的茶叶。等他们走后,李芳偷偷把门缝里的纸条取出来,那些珍贵的情报安然无恙。
杂货铺的柜台上总放着一本账本,看似记录着进货出货,实际上是用特殊密码写就的情报。即使特务翻看,也只会看到一串串普通的数字。每天傍晚,李芳都要"核对账目",实际上是在整理当天收到的情报,用密码重新记录在账本上。
店里的后院有个晒衣绳,李芳经常在上面晾晒衣物。衣服上别的木夹子位置各不相同,这是用来向对面楼上的同志传递信息。一个木夹子夹在左边,代表有新情报;夹在右边,代表有人被捕;夹在中间,则是安全的信号。
0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