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寇强行玷污了李成德的嫂子,还逼着他举着蜡烛“看戏”,李成德想和鬼子拼了,嫂子却拼命摇头,用唇语说了两个字:“不要......” 李成德家祖籍山东,后来因为逃荒,一家人来到了南京,因为肯吃苦,李成德一家在南京站住了脚,哥哥还成了家。 在那暗无天日的1937年,南京城被战争的阴霾笼罩,每一缕风都似乎带着血与泪的沉重。李成德站在破败的庭院中,手中紧握着那支摇曳不定的蜡烛,火光映照出他愤怒而扭曲的脸庞,却也无法驱散心头的寒冷与绝望。嫂子的泪眼在微弱的烛光下闪烁,那无声的“不要”二字,如同重锤般敲击在他的心上,让他原本沸腾的热血瞬间凝固。 “嫂子……”李成德低哑地唤了一声,声音里满是痛苦与挣扎。他抬头望向那几个日本士兵,他们的脸上挂着冷漠而残忍的笑容,仿佛正享受着这场人间悲剧。愤怒与屈辱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但他却不得不强忍住冲动,因为他知道,一旦自己有所行动,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加残酷的命运。 夜深了,寒风穿过残垣断壁,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仿佛是这座城市在无声地哭泣。李成德将嫂子扶进屋内,两人的身影在昏黄的灯光下显得格外孤独与无助。嫂子的脸色苍白如纸,眼中满是恐惧与绝望,但她仍努力挤出一丝微笑,试图安慰这个年轻的小叔子。 “成德,我们不能就这样放弃。”嫂子的声音虽轻,却透着坚定,“我们要活下去,为了我们的家人,也为了那些无辜死去的人。” 李成德闻言,心头一震。是啊,他们不能就这样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即便是在这乱世之中,也要寻找那一线生机。他紧握着拳头,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这些侵略者付出代价。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成德和嫂子相依为命,他们尽可能地避开日军的搜捕,隐藏在南京城的角落里。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做一些体力活,换取微薄的口粮。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李成德便会悄悄地离开住处,潜入敌人的营地,搜集情报,寻找机会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在这段时间里,李成德结识了几位同样心怀正义的同胞,他们有的曾是士兵,有的则是普通的市民,但都因为日军的暴行而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他们组成了一个小型的抵抗组织,虽然人数不多,但每个人都怀着必死的决心,誓要与日军抗争到底。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成德得知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日军即将对城内的难民营进行大规模的屠杀。这个消息让他如遭雷击,他知道,自己必须行动起来,保护那些无辜的百姓。经过周密的计划,他们决定在日军行动的前一天晚上,发动突袭,尽可能地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为难民营的转移争取时间。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成德和他的同伴们冒着生命危险,潜入了日军的营地。战斗异常激烈,枪声、爆炸声交织在一起,划破了寂静的夜空。虽然他们人数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但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胜利的渴望,他们一次次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最终,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后,他们成功地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为难民营的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当最后一枚手榴弹在敌人中炸响时,李成德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脱与释然。他知道,自己虽然无法为所有受害的亲人报仇雪恨,但至少他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战争结束后,南京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李成德和嫂子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虽然曾经的伤痛难以抹去,但他们学会了珍惜眼前的幸福。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李成德总会想起那段艰难的日子,以及那些为了自由和尊严而牺牲的同胞们。他知道,自己将永远铭记那段历史,将它化作前进的动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南京城,这座经历了无数风雨与沧桑的城市,也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它见证了一段段悲壮的历史,也承载了无数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在这座城市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她是被蒋介石牵挂了一生的女人,1964年,周总理把她秘密送往台湾,蒋介石和宋美龄
【1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