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6岁的李开芬被活埋,这时,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骑马冲了过来,一把拦下:“她才16岁,能有什么问题?快放了她!” 1933年,川北山区寒风凛冽,红军队伍艰难行进在崎岖山路上。 山林间传来号角声,枪炮的回响尚未散去,肃反的阴影却已悄然弥漫。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中,一位16岁少女的命运,也被推向了生死边缘。 她叫李开芬,出身地主家庭,按理说,在当时“打土豪、分田地”的背景下,这样的出身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李开芬却与众不同。她的父亲虽然是地主,却为人宽厚仁义,年成不好时从不强收租子,常常贴补佃户,还主动减免地租、赈济灾民。 李开芬耳濡目染,自幼便对劳苦大众怀有怜悯之情,她常说:“我不想过一天少奶奶的日子,我要让穷人都能吃饱穿暖!” 于是,年仅15岁时,她便下定决心投奔红军,那一天,她穿着一袭绣着兰花的细布旗袍,脚蹬绣花鞋,提着一只小包袱,站在红军驻地门前。 哨兵看她打扮,以为是哪家千金小姐走错了地方。可她一句话震住了所有人:“我要参加红军!” 战士们开始只是哄笑,认为她是来找刺激的大小姐,有人故意讽刺她:“你吃得了苦吗?我们是行军打仗,不是踏青游玩!” 李开芬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默默脱下绣花鞋,赤脚站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烈日烤着地面,碎石刺痛脚掌,但她咬着牙,始终没有落后。 几天后,她的脚底磨起血泡,步履蹒跚,却依然紧紧跟在队伍最后面,像一棵倔强的小草。 慢慢地,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战士们都开始叫她“开芬妹妹”。 她不但勤快肯干,夜晚还能唱山歌逗大家笑,是队伍里的“小太阳”。 更重要的是,她学习文化、读毛选,天天抄笔记,是政治部里的积极分子之一。 可就在队伍节节推进、士气正盛的时候,内部却悄然刮起了一股肃反风暴。 张国焘为了巩固权力,开始大规模清查“内部奸细”,许多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被定罪,出身成了罪证,背景成了原罪。 李开芬,一个地主的女儿,自然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她被叫去审讯时,面对种种质问,她始终坚定回答:“我只知道穷人不该挨饿,我参加红军,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审讯她的干部冷笑道:“说得好听,一个地主的女儿,也配谈革命?” 几天后,没有任何定罪结论,也没有正式通报,一纸命令悄然传下。 “立即处置,秘密执行。”夜幕下,两个战士带着她走向山谷,她像是明白了什么,转身望了一眼营地,眼里只有不舍。 年仅16岁的她,用生命最后的沉默,回应了不公的猜忌。 正当战士们开始动手,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夜的死寂。 马背上的女子英姿飒爽,利落地勒住缰绳,一跃下马。 “住手!”她一声厉喝,声音铿锵有力,来人正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 她快步走到李开芬面前,愤怒地看着那两个执行命令的士兵:“她才16岁,一个小女孩能有什么问题?你们凭什么要杀她?” 两个战士面面相觑:“我们……是接到上级命令……” 张琴秋厉声道:“命令?革命靠的不是血腥肃反,而是信念和真理!我亲自查过她的事,她没问题!一个地主的女儿选择跟我们走,是多大的觉悟! 她一路走来,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双鞋,她的脚底全是血泡!你们怎么忍心?” 空气仿佛凝固了,战士们低下了头,把手中的工具悄悄放下。 张琴秋转身扶住李开芬,那一刻,少女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她跪了下来:“张主任,我真的没有叛变,我也没说一句假话,我只想跟着红军,为穷人争口饭吃……” 张琴秋一把把她拉起来,抱在怀中:“孩子,我信你,党也会信你。” 这场冤案,就这样被及时拦下,事后,张琴秋写信向总指挥部反映了肃反中的种种过激现象,呼吁不要陷入盲目怀疑的泥潭。 李开芬得以幸存,但她始终没有再穿回那双绣花鞋,她说:“既然走了这条路,我就要走到底。” 多年以后,李开芬成为一位革命教育工作者,培养了无数红色青年。 信息来源:搜狐历史
1933年,16岁的李开芬被活埋,这时,政治部主任张琴秋骑马冲了过来,一把拦下:
牧童的娱论
2025-05-12 12:18: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