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11日,河南确山,在四野大军滚滚南下的铁流中,一对兄妹站在路口,拿

蜀山史道道 2025-05-12 12:50:33

1949年3月11日,河南确山,在四野大军滚滚南下的铁流中,一对兄妹站在路口,拿着一张旧照片,声音嘶哑地问道:“俺爹叫马尚德,他当年也是红军,大高个,你们认不认识?”

战士们都不清楚马尚德是何人,如果是战友或者是干部,一定能认得出来,可部队根本没有这一个人物,此时的他们还不清楚,马尚德其实就是抗日名将杨靖宇。

马尚德是英雄杨靖宇的真名,他出生在河南确山一个贫寒家庭,父母目不识丁,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

可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他们也确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省吃俭用供儿子上学。马尚德少时的愿望非常简单,就是找个技术活,有了手艺就不愁饿死。

纺织学校毕业后,他进了一家工厂,原以为能改变家庭的困境,却被日本人阻了道。日本奸商把他们当牛做马,克扣工资,随意开除,工友们都苦不堪言。

马尚德小时被地主压迫,现在又被军阀和日本人剥削,他反抗的意愿越来越重,恰逢赶上了罢工运动,他毅然参与其中。

为争取到更大的自由,马尚德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步锤炼自己的意志。

学有所成后的马尚德回到了家乡领导农民运动,父母都为儿子感到骄傲,有了双亲的支持,加上自身知识的武装,马尚德激情投身于工作,多次充当急先锋,为河南省的土地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热血男儿保家卫国,也在这期间收获了爱情,儿女双全。时势弄人,1929年,马尚德被组织调派前往东北抚顺,他舍小家为大家,和两个牙牙学语的孩子,以及妻子和父母做了最后的告别。

直到1949年3月11日,在马尚德本该回家的日子,他却没出现。一大批东北野战军战士途经河南确山,他们身穿简陋制服,掩盖不住意气风发。

路边群众熙熙攘攘,一方面是他们终于解放了该地区,理应受到热情的接待,另外一方面,无数家庭的孩子参加革命,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分开这么久,是生是死,无从得知,只能用上前凑近询问。

大街上闹哄哄的,解放军亲民,没有推开这些淳朴的人们,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前面的路口处站了一对青年男女,高个男孩拿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对着面前的队伍喊道,“俺爹叫马尚德,他也是红军,你们认识不?”

男孩不止叫了一遍,身旁的女孩也提高声音,“你们认不认识马尚德,马尚德。”两人涨红了脸颊,喉咙越来越嘶哑,依然不放弃,害怕错过了队伍就找不到父亲了。

战士们面面相觑,似乎在努力回忆,可一会过去,疑惑的他们只能告诉男孩和女孩残酷的现实,“我们队伍没有这个人。”

女孩眼神清亮,逐渐发红,和男孩一样遍布愁容,他们不放弃,也许后边的战士们听说过这个名字,“马尚德,马尚德你们见过马尚德吗?”

队伍浩浩荡荡向前进,直到离开,两人站着腿部发酸发胀,嗓子全哑了,也没能得到肯定的答案,带着无尽失望回了家。

两三年后,组织上找到了这对兄妹,告诉了他们真相,其父亲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牺牲,他就是抗日英雄杨靖宇。

马尚德到了东北抚顺任职后改了名,保护了家人,也便于开展革命。内忧外患下,他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成为第一代军长。

在杨靖宇的带领下,队伍一天天壮大,在抗击日军方面功不可没,他名声远扬,也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利益面前,抗联队伍里意志薄弱的少数人不出意外做了叛徒,和日本人里应外合捉住了杨靖宇。

他被击毙后,还被残忍砍下头颅,日军将其挂在城门口嚣张示众,引起了组织高度愤慨。抗战结束后,我党如愿抢回了头颅。

英雄陨落,尸首分离,他被浸泡在药水中的头颅,满脸伤疤,那些都是他荣誉的证明。

杨靖宇的爱国事迹广为流传,在他牺牲后,党中央要给他的家人一个交代,经过仔细调查,才发现他本名叫做马尚德。

各种线索顺藤摸瓜,终于找到了他的一双儿女。听组织讲述了父亲的英勇事迹,他们泣不成声,也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天人永隔带来无尽悲伤,杨靖宇的精神代代流传,成为了激励青年人的强大力量。

0 阅读:87
蜀山史道道

蜀山史道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