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离异两年的徐志摩,继续追求林徽因无果。
恰逢泰戈尔访华,他请泰戈尔帮忙劝说。
谁知,泰戈尔却指着凌淑华,悄声说道:“我觉得她更适合你!”而此时,陆小曼正在门外发传单。
那时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应邀来到中国,开始他的漫长而富有影响的访问。这也给徐志摩与林叔华第一次相遇提供了机会。
凌叔华是一位年轻美丽的女诗人,她被选为泰戈尔的翻译之一,陪同他在各地演讲和交流。
徐志摩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对凌叔华的才气和姿色一见倾心,主动与她接近,寻求她的友谊。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的一个晚宴上,徐志摩坐在凌叔华的对面,不时地用赞赏和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她。凌叔华也注意到了他的存在,觉得他有一种异国风情和魅力。
徐志摩走到凌叔华身边,微笑着说:“小姐,我很高兴能认识你。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我很喜欢你的诗。凌叔华有些惊讶地抬起头,看到他温柔而炯炯的眼神,心里一阵紧张。
她礼貌地回答:“先生,你太客气了。我只是一个初学者,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你才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你的诗充满了激情和灵感。”
徐志摩听到她的赞美,心里一阵欢喜。他说:“你太谦虚了。你的诗有一种清新而深刻的韵味,让我感到很亲切。
我想和你多交流一些关于诗歌的心得和感受。”凌叔华觉得他说话很有诚意,也很有吸引力。她说:“我也很乐意和你交流。你是从哪里来的?你在哪里学习过?”
徐志摩告诉她自己曾经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过,对西方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他还说自己现在是北京大学外文系的教授,同时也是《新月》杂志的主编。餐后短暂的交流中,徐志摩向她表达了对她诗歌的欣赏,凌叔华则对他的英文水平和见识表示了敬佩。
他们互留了地址,约定以后通信。两人很快成为了知心友,互通书信。他们的信件充满了诗意和温情,彼此称呼为“亲爱的朋友”、“亲爱的小姐”、“亲爱的先生”等。
徐志摩还送给凌叔华一本他自己编写的诗集《徐志摩的诗》,扉页上写着凌叔华的题词:“为我的朋友徐志摩先生”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被当时同行参加宴会的陆小曼看在眼里。
陆小曼对与凌叔华谈笑风生的徐志摩可谓是有一见钟情。然而当时她已经和王赓结为夫妻,陆小曼是一个敢爱敢恨的人,在宴会后她主动去接触徐志摩,与徐志摩交谈甚欢。
从交谈中她得知了徐志摩和凌书华的关系只是刚刚起步,而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恨坎坷也让陆小曼痴痴沉迷于他的性格。
徐志摩同样也被这样风情万种的陆小曼所迷醉。
但是徐志摩当时还是钟情于林徽因的,但是后来又爱上了陆小曼,并与她成婚。林徽因是一位美丽聪慧的建筑师,她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有婚约在身。
徐志摩曾经为了见她一面,不惜千里迢迢从上海赶到北京。
他们在王府井大街上相遇,徐志摩对她说了一句:“我来了。”林徽因回答说:“我等你。”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
因为林徽因最终还是嫁给了梁思成,而徐志摩也无法忘记她。
陆小曼是一位活泼开朗的舞蹈家,徐志摩起初只把她当作一个玩伴,但渐渐地也被她吸引。他们开始偷偷约会,甚至同居。
当他们的私情曝光后,王赓虽然十分伤心,但还是大度地和陆小曼离婚,并送给他们结婚礼物。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并没有得到幸福。
因为陆小曼性格任性,喜欢热闹,对生活花销巨大,甚至后来吸食鸦片,而徐志摩则喜欢安静,沉浸在诗歌中。而陆小曼的奢华生活,常常需要徐志摩身兼数职来维持,他常常陷入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凌叔华虽然对徐志摩有着深深的情意,但她也清楚自己只能是他的红颜知己,而不是爱人。她后来嫁给了陈西滢,北京大学的教授。她的婚后生活并非幸福,因为陈西滢是一个木讷的学者,整日投入学术建设的他,对凌叔华的关心自然而然的减少了许多。然而此刻一位外籍职员的到来,让凌叔华深深受吸引,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种种原因让凌书华与陈西滢的婚姻变得一地鸡毛。凌叔华她心里又始终放不下徐志摩,她曾经保管过他的“八宝箱”,里面有他的日记、信件和文稿。这个“八宝箱”引起了林徽因和陆小曼的争夺,凌叔华不愿交出,最后在胡适的调解下才把部分内容交给了林徽因。凌叔华和林徽因因此断绝了来往。
徐志摩在1931年乘坐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时,遭遇了空难,不幸身亡。他死后,陆小曼不再出门参加任何交际活动,外界对她的批评和指责她全然不顾。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联中说:“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答君心。”她非常怀念徐志摩,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遗作,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难尽。林徽因在徐志摩去世后表露出了她的深深悲伤,她为徐志摩写了两篇悼念文。凌叔华在1990年去世前,还念叨着徐志摩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