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得从2017年8月31日说起。那天晌午,杨成杰正和孙子小宝在灶台前贴饼子,突然哐当一声,房顶瓦片被砸出个窟窿。 又是哪个熊孩子?杨成杰撂下擀面杖,让小宝出去瞅瞅。 可这次来的不是孩子,是隔壁杨老三,那个总爱拎着酒瓶骂街的醉汉。前年两家为块宅基地打过官司,杨老三输得裤衩都不剩,从此见着杨家人就瞪眼。 "小崽子,你爷呢?"杨老三喷着酒气,一把薅住小宝的衣领。孩子吓得哇哇哭,杨成杰抄起烧火棍冲出去时,正看见孙子小脸憋得青紫,两条腿在空中乱蹬。 "我跟你拼了!"杨成杰抄起墙角的钩刀就砍。第一刀下去,杨老三胳膊见了红,可他像疯狗似的死不撒手,反而掐得更紧。 杨成杰闭着眼又砍了三刀,等孩子"哇"地哭出声,杨老三已经瘫在地上。 "爷爷!血!"小宝扑进他怀里直打哆嗦。杨成杰这才发现,自己握刀的手抖得像筛糠。他哆嗦着给杨老三包扎伤口,又让老伴喊来村医,可民警第二天还是把他铐走了。 法庭上,杨老三拍着轮椅嚷嚷:他就是想砍死我!我手筋都断了! 最终,杨成杰被以防卫过当,判八个月。杨成杰蹲在看守所里掰手指头算:八个月,地荒了,猪瘦了,孙子晚上总做噩梦。 出狱后,儿子跑了两年信访,终于等来再审判决。可村里人看他们的眼神还是怪怪的。 早知这样,还不如让杨老三掐死小宝……杨成杰蹲在田埂上抹眼泪。 那么,以法律的角度该如何看呢? 一、防卫时机的"生死时速":0.1秒的抉择该不该判刑? 杨成杰挥刀时,孙子正被掐得翻白眼。医学证明,颈部受压超过30秒即可致昏迷,4分钟便可能脑死亡。 这种情况下要求老人"先报警再防卫",无异于让被绑架者先和劫匪谈判。 法律若将"精准防卫"强加于人,实则是用"上帝视角"审判凡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李小龙那样,在千钧一发之际算准力道。 二、防卫限度的"秤砣困境":砍三刀算过当吗? 杨老三中刀后仍不松手,杨成杰的连续挥砍是否构成"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这就好比有人拿刀捅你,你反手夺刀后,该刺他几刀才算"正当"? 本案中,杨成杰的三刀均未致命,且杨老三仅构成轻伤,若此等防卫仍被认定为"过当",无异于鼓励犯罪者:你尽管施暴,法律会保护你。 三、防卫动机的"人性温度":救孙本能该被苛责吗? 杨成杰挥刀时,满脑子都是孙子涨紫的小脸。这种"护犊子"的本能,恰是人性最温暖的底色。 法律若将防卫动机与"冷静判断"挂钩,无异于要求母亲在孩子坠楼时,先计算好缓冲角度再伸手。 四、制度补丁:别让"防卫指南"成为"犯罪教科书" 要避免此类悲剧重演,需给正当防卫制度打三块"补丁": 其一,建立"紧迫性"量化标准,将施暴者是否持有凶器、是否威胁生命等要素纳入考量; 其二,引入"事后合理人"标准,以普通人的视角而非"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判断防卫是否适当; 其三,设立"防卫过当"免责例外,对保护未成年人、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防卫行为,在量刑时给予从宽。 最终,再审法院撤销原判,认定杨成杰构成正当防卫。 这声迟到的正义,虽让杨成杰免了牢狱之灾,却补不回他错过的八个月农时、补不回孙子眼里的光。 或许,法律该学会在"程序正义"与"人性温度"之间,找到更柔软的平衡点。
这事得从2017年8月31日说起。那天晌午,杨成杰正和孙子小宝在灶台前贴饼子,突
花开富贵有余
2025-05-12 19:25: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