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宁夏小伙在青岛海边出差,花150元买下一块“人面石”,没想到4年后经过专家鉴定,竟然有人9600万收购...... 1997年夏日的青岛海滨,银川电视台记者赵立云结束拍摄后,在礁石缝隙间发现一枚布满蜂窝状孔洞的玛瑙石。 当他用海水冲洗掉表面砂砾,夕阳恰好穿透石体,映照出酷似老妪面容的天然纹理——这个偶然的发现,将开启中国奇石收藏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篇章。 生长于宁夏戈壁的赵立云,自幼便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80年代进入银川电视台工作后,他利用纪录片拍摄之便,足迹遍布西北荒漠与东南沿海,1997年7月奉命赴青岛拍摄海洋生态专题时,这个从未见过大海的西北汉子,在八大关海滩完成了人生最珍贵的邂逅。 当时正在整理设备的赵立云,被同事手中把玩的石块吸引,这枚直径约8厘米的玛瑙石,在海水浸润下呈现出独特的光泽,表面天然形成的凹凸纹路,恰似布满岁月痕迹的人脸轮廓。 经过半小时软磨硬泡,赵立云以相当于当时月薪三分之一的150元将其收入囊中,这个决定不仅让父母痛斥"败家",更在同事圈引发热议——毕竟在物质匮乏的90年代,普通工薪阶层鲜有为"破石头"豪掷百元的魄力。 被赵立云命名为"岁月"的奇石,在其书房中沉寂四年,直到2001年春,故宫博物院宝石鉴定专家杨伯达受邀赴宁夏考察时,这枚被随意摆放在书柜角落的玛瑙石才真正绽放光芒。 检测仪器的荧光屏上,2.5亿年的地质年龄数据令在场专家屏息,更令人惊叹的是,石体表面的"人脸"纹理竟完全由自然风化形成,未经过任何人工雕琢。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东坡肉形石"的对照研究,进一步抬升了"岁月"的市场估值。当9600万元的专家估价传出,赵立云家中电话被各地藏家打爆,最戏剧性的场面出现在2001年深秋,某浙商携装满现金的密码箱深夜造访,开价等同北京三环百套房产的巨款,却被赵立云以"石缘非金可赎"婉拒。 这场天价交易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奇石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据《2025年中国天然奇石行业究报告》显示,1997至2025年间,高端奇石交易额年均增长率达37%,"岁月"的出现恰逢其时的推动了观赏石文化普及。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指出:"这种将地质奇迹与人文意象完美融合的天然艺术品,重新定义了'黄金有价石无价'的收藏哲学。" 如今陈列在宁夏地质博物馆的"岁月",每日吸引超千名参观者驻足,其玻璃展柜旁的影像资料,完整记录了赵立云28年守护历程:从戈壁滩的采风青年,到婉拒亿元诱惑的藏家,再到将毕生收藏捐赠国家的文化使者。 2024年"中国百年奇石大展"上,这件曾引发家庭矛盾的"顽石",与内蒙古戈壁石"小鸡出壳"、广西大化彩玉石"烛龙"并称"新时代三大奇石"。[浮云] (信息源自故宫博物院档案、宁夏地质博物馆馆藏资料及《2025年中国天然奇石行业究报告》)
1997年,宁夏小伙在青岛海边出差,花150元买下一块“人面石”,没想到4年后经
文史充点站
2025-05-13 00:42: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