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

文史充点站 2025-05-13 10:23:54

1960年,苏联将所有的驰援的科学家全部撤走,临走前,一位苏联专家悄悄告诉中国核武器研究所工作人员:“其实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器研究的关键,即使没有我们...”   柏林大学的银杏叶飘落在实验记录本上时,二十三岁的王淦昌正在验证β衰变能量守恒的难题。 1930年的德国,这位江苏常熟青年在导师迈特纳指导下提出"中子探测"设想,却在两年后与诺贝尔奖擦肩——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沿着他的思路摘得桂冠,命运的齿轮却在此时悄然转动:正是这次"错失",让王淦昌的名字刻入国际核物理学的记忆。 当1949年归国轮船驶入黄浦江,王淦昌的行李箱里装着两件特殊物品:用蜡封存的宇宙线观测数据胶片,以及美国《物理评论》刊登他"中微子探测方法"的期刊。 这个被九位诺贝尔奖得主验证的理论,此刻化作他献给新中国的"投名状",在清华大学物理系重建实验室时,他特意将居里夫人画像挂在显眼处,提醒学生"真正的科学在泥土里生长"。 青海金银滩的狂风裹挟着沙粒,1962年的王淦昌正跪在爆轰试验场检查雷管,五十四岁的核物理学家换上工装,带着年轻团队用算盘计算冲击波参数,为验证内爆法可行性,他们连续八个月进行上千次小当量炸药试验,收集的数据手稿堆满三个档案柜。 某次装置意外早爆,他第一个冲进硝烟弥漫的试验坑,用放大镜在碎石堆里寻找失败原因。 莫斯科撤回专家的第137天,二机部办公室的灯光彻夜未熄,王淦昌面对苏联专家带走的铀浓缩设备图纸,带领团队逆向测绘残留的零件。 他们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个齿轮的齿距,在坐标纸上复原三维结构图,最终自主设计出气体扩散机核心部件。 当第一块武器级铀-235在兰州铀浓缩厂诞生时,值班记录本上写着:"王京同志要求将纯度再提高0.3个百分点"——这个化名伴随了他十七载春秋。 罗布泊的晨曦染红蘑菇云时,1964年10月16日的冲击波震碎了西方世界的傲慢,王淦昌在距爆心二十公里的观察所举起胶片相机,连续拍摄十二张火球膨胀过程的珍贵影像。 这些记录核反应微观过程的照片,后来成为优化氢弹构型的关键依据,当所有人欢呼雀跃时,他却在笔记本写下新课题:"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可行性分析"。 地下核试验场的岩壁渗出冰冷水珠,1976年的王淦昌背着氧气袋深入坑道,六十九岁的他坚持亲自安装电磁脉冲探测器,在花岗岩裂缝中布置四百二十个传感器。 第三次地下核试验取得的数据精度超过前两次总和,为我国核武器小型化奠定基础,完成验收那夜,他在帐篷里用葡萄糖注射液泡压缩饼干,笑着说这是"戈壁滩的下午茶"。 1992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会议室,八十五岁的科学家颤巍巍站起:"我建议把激光核聚变纳入863计划。"这份由他执笔的倡议书,最终推动建成年输出能量百万焦耳的"神光"装置。 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中,他举起珍藏半个世纪的β衰变实验记录本:"科学家的战场永远在两个地方——实验室和祖国需要的前线。" 200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编号14558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淦昌星",这颗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天体,恰似他跨越世纪的科研轨迹:从基本粒子到星辰大海,始终围绕着民族复兴的引力中心旋转。[浮云] (全文综合引用人民网党史频道、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陕西党建网、百度百科等)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