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冀中军区领导机关陷入重围,战斗激烈,敌人越来越多,司令员吕正操却严令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5-13 19:36:39

1942年,冀中军区领导机关陷入重围,战斗激烈,敌人越来越多,司令员吕正操却严令部队不许使用重机枪和迫击炮等重武器。  吕正操这人,背景可不简单。1904年,他出生在辽宁海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小时候只念了四年小学就得下地干活。后来在缫丝厂当学徒,日子苦得没法说。1922年,18岁的他跑去投了东北军,靠着认识几个字当上了文书,总算有了点出路。1925年,他考进东北讲武堂第五期,毕业后给张学良当少校副官,还打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混出点名堂。   1936年西安事变,他跟共产党接触,思想转了弯。1937年,他秘密入党,带着691团脱离东北军,加入八路军,成了冀中军区司令员。在冀中,他带着老百姓搞地道战、地雷战,半年就把根据地扩到几十个县,部队涨到十来万,连毛泽东都夸他是“平原游击战的模范”。到1942年,他已经是冀中抗日的顶梁柱,面对日军的大扫荡,脑子得转得快,手腕得硬。   1942年6月,日军在冀中平原搞了个“五一大扫荡”,来势汹汹。吕正操带着军区领导机关和两千多人到了安平县掌史村,想喘口气。结果日军鼻子灵得很,很快围了过来。村子在平原上,没啥天险,房子都是泥砖的,周围全是农田,藏都没地方藏。   早上,日军300多人先冲上来,吕正操指挥部队用步枪和手榴弹顶住,硬是把敌人打了回去。可他就是不让用重机枪和迫击炮,这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中午,日军加到1000多人,还放了毒气弹,下午又增到2000人,炮弹砸得村里乱七八糟,眼看就要撑不住了。到了傍晚,他终于松口,用重武器反击,日军被打得懵了,伤亡几百人,攻势一下垮了。晚上9点,他带着部队趁黑突围,保住了领导机关。   这场仗打得惊险,可为啥他一开始死活不用重武器?这里头有大讲究。 吕正操这招,不是脑子进水,而是算计得精。他知道八路军跟日军比,装备差一大截,重机枪和迫击炮虽然厉害,可弹药少得可怜,用完了就抓瞎。而且掌史村这地方小,地形平,日军兵力占优,硬碰硬只会吃大亏。   他白天不用重武器,其实是故意藏着掖着,让日军觉得八路军没啥火力,胆子大起来往前冲。这样既省了弹药,又麻痹了敌人。等到日军攻得筋疲力尽,吕正操瞅准时机才放大招,重机枪和迫击炮一响,日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这招叫“示弱诱敌,后发制人”,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效果。突围成功靠的不是蛮干,是他这颗冷静的脑子。   想想看,日军一开始300人,增到2000人,火力越来越猛,吕正操要是上来就用重武器,可能打两下子弹就没了,部队还得被包饺子。可他硬是忍到最后,把重武器的威力攒着用,一下子扭转局面。   这不是瞎猫碰死耗子,而是他对手下和敌人的情况门儿清。冀中军区那时候兵少粮缺,靠的就是游击战跟日军周旋。吕正操明白,打仗不光拼武器,更拼脑子。他的命令听着怪,可实打实救了部队,还狠狠削了日军的锐气。   打完掌史村,吕正操没歇着,继续领着冀中军区跟日军斗智斗勇,地道战、地雷战玩得贼溜,愣是把日军的扫荡搞得灰头土脸。1943年,他调到晋绥军区当司令员,把敌后根据地收拾得稳稳当当。1945年抗战赢了,他跑去东北,当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辽沈战役里管铁路运输,9天调了快10万部队,功劳不小。   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铁道部部长,修了武汉长江大桥、成渝铁路,1955年还拿了个上将军衔。晚年当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还迷上网球,当了中国网球协会主席,活到106岁,2009年才去世,是最后走的开国上将。   吕正操这辈子,从一个没啥文化的农村娃,混到抗战英雄,再到新中国的大将,靠的是啥?一是脑子活,二是胆子大,三是真心为老百姓。他在冀中带着部队跟群众打成一片,抗战打得硬气,建国后干实事也踏实。掌史村那场仗,就是他智慧的缩影——不靠蛮力,靠算计,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他这人接地气,没啥架子,可关键时候能扛大事。抗战那会儿,条件苦得要命,他愣是带着部队熬过来,还打出名堂,毛泽东都给他点赞。这种人,不服不行。   吕正操留下的,不光是掌史村的传奇,还有一套打仗的思路。敌强我弱咋办?别硬拼,动脑子,找准机会下狠手。这法子不只抗战时候管用,现在看也挺有嚼头。他后来修铁路、搞基建,干啥都带着股韧劲,说明这人不光会打仗,做事也靠谱。   再说他活到106岁,还玩网球,这身体和心态,一般人比不了。他的《冀中回忆录》里,写了不少抗战的事儿,读着能让人感受到那时候的艰难和聪明劲儿。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