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出口了20万吨的地沟油,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地沟油的买家,居然都是

初六睡不醒社会 2025-05-13 20:32:42

2017年,中国出口了20万吨的地沟油,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地沟油的买家,居然都是欧美发达国家,那他们买我们的地沟油回去干啥呢?   地沟油,这三个字曾几何时几乎是餐桌噩梦的代名词,那股子难以名状的气味,仿佛能穿透屏幕,直冲鼻腔。 它一度是我们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是人人喊打的废弃物,与不健康、垃圾这些词汇牢牢绑定。 如何处理这些麻烦的废油,也曾是社会热议的焦点。 可谁能想到,这种一度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市场上的香饽饽,价格一路看涨,甚至被捧上了“液体黄金”的宝座,堂而皇之地出口到了对环保标准近乎苛刻的欧美发达国家。 这背后,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答案并不复杂,两个字:科技。 正是科技的力量,让地沟油完成了从废弃物到宝贵资源的华丽转身。 你可能会问,这油腻腻、脏兮兮的地沟油,到底是怎么脱胎换骨的? 简单说,就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精炼处理技术,科学家们能将这些废弃油脂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生物燃料,特别是可持续航空燃料(SAF)。 这种生物燃料跟我们平时加油站加的汽油、柴油可不一样,它是从动物脂肪、植物油甚至微生物油脂中提炼出来的,最大的好处就是环保和可再生。 和传统的化石燃料比起来,生物燃料能大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就有国家和企业看中了地沟油的潜力。 比如荷兰皇家航空公司,他们算是这股潮流的先行者。 2011年11月,荷航就很有眼光地从中国青岛采购了20吨地沟油做试验。 技术人员一番操作,这些本该被扔掉的废油,成功变成了合格的航空生物燃料,测试结果相当理想。 尝到甜头的荷航,紧接着在2012年就向中国下了一笔2000吨的地沟油订单,专门给他们的商业航班用。 这一行动,也让荷航成了全球第一家把地沟油转化的生物燃料用在商业飞行上的航空公司,预计每年要用掉大约12吨这类燃料。 不过,荷兰毕竟地方不大,自家产的地沟油跟不上日益增长的需求,只能把目光投向了世界。   在众多的潜在供应方里,中国,凭借稳定的供应和过硬的品质,吸引了荷航的注意,顺利拿下了这笔“大单”。 这不仅给中国的地沟油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出路,也为中国打开了地沟油出口的新局面。 从此,欧洲其他国家的订单也接踵而至。 而曾经也是地沟油出口国之一的美国,也敏锐地察觉到生物燃料产业的巨大潜力。随着美国本土大力发展生物燃料产业,还出台了不少补贴政策,他们国内对地沟油的需求急剧增加,自己产的都不够用了。 于是,有些讽刺的一幕出现了:从2022年开始,美国从地沟油净出口国摇身一变成了净进口国。英国路透社报道说,2023年美国进口的地沟油里,有一半来自中国;到了2024年,这个比例还在往上涨。 光是2024年上半年,美国就从世界各地进口了将近100万吨地沟油,其中中国货的占比高达惊人的60%。 随着美国这个曾经的供应商“反水”,全球地沟油市场更显紧张,中国地沟油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到2024年,价格已经飙到每吨7200元人民币,中国也顺理成章地坐上了全球最大地沟油出口国的交椅。   不过,这样的局面可能也长久不了。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几年后,中国或许也会像当年的美国一样,从地沟油出口大国转变为优先满足国内需求,甚至停止出口。 原因不难理解:发展更环保、更清洁的生物燃料是大势所趋,尤其在中国一直倡导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搞生物燃料产业是板上钉钉的事。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已经自主掌握了先进的生物燃料技术。随着国内生物燃料产业逐步推广应用,我们对地沟油这种宝贵原料的需求自然会越来越大。   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中国应限制‘地沟油’出口,把绿色航煤的产值、利润都留在中国。”这话不无道理。 自家的宝贵资源优先满足国内发展,把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留在本土,实现“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无疑是更长远的考量。 当中国的生物燃料产业真正腾飞时,我们曾经大量出口的“液体黄金”,或许就将回归本土,为我们自己的蓝天白云贡献绿色动力。

0 阅读:29
初六睡不醒社会

初六睡不醒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