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重庆101厂(全称“西南工业部第一零一工厂”,前身为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抗战时期迁至重庆,1949年由军管会接管),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钢铁与机械制造基地。 建厂初期,厂区内堆满国民党溃退时遗留的废料:生锈的日式机床部件、断裂的美式卡车底盘、残缺的蒸汽锅炉零件,共计约300吨。运输科修机股的28名工人,在股长张树森带领下,发起“废料翻身运动”,目标是将这些“铁垃圾”组装成厂内运输机车。 工人们用磁铁分拣废铁,按“可直接使用”“需修复”“需熔铸”三类标记:从日军97式卡车残骸中拆解出2台60马力柴油发动机,从报废的英国造起重机上取下齿轮箱,将断裂的钢轨加热锻打成车轮毛坯。 没有图纸,就参照现存的苏联援建机车(1950年首批援华的GKT-2型工矿机车)测绘,用粉笔在车间地面画出1:1轮廓,手工修正误差。据老工人王志强回忆:“车轮轴距差了3毫米,老张师傅硬是用锉刀磨了三天三夜。” 发动机缸体裂纹采用“铅锑合金补焊法”,虽未达原厂标准,但经压力测试可承受80%额定负荷,满足厂内短途运输需求。按1951年物价,一台同规格机车需从苏联进口,造价7.2亿元(旧人民币,折合新币7.2万元),相当于101厂当时月利润的30%;西南工业部将此事件作为“增产节约运动”典型,拍摄纪录片《铁屑变机车》,在重庆各工厂巡回放映,片中张树森手举自制扳手说:“国民党留下的是废铁,共产党手里能变火车!”
1951年的重庆101厂(全称“西南工业部第一零一工厂”,前身为国民政府军政部兵
历史小破
2025-05-14 09:02: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