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功德林管理所内,杜聿明的一个老部下急匆匆地前来报告:“杜长官,了不得了。在小煤山,刘镇湘和小鬼子打起来了!”杜聿明连忙询问战果,老部下兴奋地回答:“中日对决,我方全胜。”
功德林是什么地方?是一所监狱,但并不是一所普通的监狱,它的前身是一座庙宇,由于是庙宇改建的,所以保持了原来的建筑结构,这里的环境清幽,设施也很完善,可以说是一所“高级监狱”。
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将之前与国民党进行战争时所抓获的战俘关押在这里,而这些战俘都是当年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级别不够的战俘还没有资格被关押在这里。
在当时,人们都以为这里只关押了国民党战俘,只有鲜少有人知道这里还关押着他们的仇敌——日本战俘。
抗战胜利后,被我军抓获的日本战俘大多都已经随日军返回日本,但是也有少部分的日本战俘由于特殊的原因无法回国,而这些战俘都是些罪刑较轻的战俘,也不能直接处决。
因为怕这些日本战俘遭到中国百姓的报复,因此政府便低调将他们关押在功德林,并对外保密。
这两批战犯虽然都是被新中国所关押,可身份却截然不同,国民党将领虽是战犯,但是当年曾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而另一边的日本战俘则是在侵华时期残害过我国无数百姓,手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
如今这两批人都被关押在功德林,正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在这里就发生了一场独特的中日战争,而这场战争的关键人物就是刘镇湘。
刘镇湘原是国民党第六十四军长,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名大将,蒋介石对其赏识有加。本来当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刘镇湘应该跟随而去,只是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战败,刘镇湘也就成了我军的俘虏。
这天,刘镇湘与郑庭笈被安排去挑煤,正当两人在勤劳地搓煤球的时候,从远处来了几个人,几人手中还拿着网球拍,有说有笑地开始了打网球。
刘镇湘与郑庭笈听着这几个人唧唧歪歪地不知道说些什么,但是由于两人以前都与日本军人打过交道,这话听着很像是日语,刘镇湘便说:“这几人莫不是鬼子吧?”
郑庭笈笑了笑说:“不可能吧,这鬼子早被打得屁滚尿流了,如今不是回老家就是见了阎王的,现在哪来的鬼子啊?就算有鬼子也不能在这打球啊!”说完郑庭笈捂着肚子:“人有三急,你先干活,我去去就来。”
郑庭笈走后,刘镇湘也没多想,继续着手里的活,突然,有一把煤朝他脸上砸来,刘镇湘抹了抹脸才看清,煤堆中有一个网球,刘镇湘刚捡起网球就听见有人朝他喊道:“快把球捡给我。”
刘镇湘一听这口音果然是鬼子,手里拿着球的他看了看对方,一脸不屑地将网球扔进了煤堆中。
刘镇湘的这个动作瞬间引起了这位日本俘虏的不满,他朝着刘镇湘大声骂了起来,而且边骂边朝刘镇湘这边走过来,拿起手中的网球拍就向刘镇湘砸去。
刘镇湘好歹是军人出身,身手敏捷的他一个侧身就躲过了对方的攻击。而这名日本人,却重心不稳地在煤堆中摔了个“狗吃屎”。
这日本人吃了大亏心里更是气愤,爬起来就与刘镇湘扭打在一起,远处的几名日本人见此情况也连忙跑过来一起围攻刘镇湘。
就在这时,郑庭笈刚好回来,看到刘镇湘被围攻,二话不说就去帮忙。刘镇湘与郑庭笈虽然身手不错,毕竟对方人多,双拳难敌四手,几个回合下来两人也渐渐招架不住了。眼见情况不妙,郑庭笈大声喊着:“鬼子打人了,大伙快来帮忙啦!”
听到喊声,其他的国民党将领都跑了出来,有的手里拿着铁锹,有的拿着箩筐、扁担,纷纷加入了战斗中。
而日方这边也来了不少人,这场小煤山的中日大战正式开启,中方都是上惯战场的猛将,而且个个都是将领级别的,最低都是少将,一时间小煤山成了战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中方的将领并没有留手,对他们来说这与以往的抗日战场是一样的,就是要让这些日本军知道我们中国人并不是好欺负的,在我们中国人的地盘容不得他们横行霸道。
在刘镇湘的领导下,我方巧用战术完胜了这场战争,而日方军人个个倒在地上痛苦呻吟。
屋外硝烟四起,屋内的杜聿明却优哉游哉地在欣赏着这场战争,当战争快结束时,杜聿明的部下就来汇报战况“日方已被我军全数歼灭。” 杜聿明得意地笑着说:“让刘镇湘他们注意分寸,适可而止。”
这场战争抗战是胜利之后中日双方的最后一场较量,而且是在功德林的小煤山上发生的,因此被称为“小煤山大捷”,后来被记入了史书中,以彰显抗日将士们的爱国之心和英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