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冲突,印度政府和舆论为啥要制造胜利幻觉?因为印度原本就是散装的,是一个没啥共识和凝聚力的国家,既不抗压,又不扛揍。所以印度必须要赢,甚至一次都输不起。
这就意味着印度人只能当英雄,不能当狗熊。一旦当了狗熊,就会引发塌方式精神崩溃,甚至会在物理上稀碎一地。
1962年那场战争之所以致命,并非印度战败,而是没捂住战败的消息,为啥没捂住?因为败得太快,输得太惨,丢盔弃甲,鬼哭狼嚎,如同世界末日一般,人心惶惶。无论印度的嘴巴有多硬,多么颠倒黑白,都不可能说“胜利属于印度军队”。
当时,印度政府一边准备德里保卫战,一边准备迁都,德里的百姓、官僚和富商都在忙活收拾细软,准备跑路去南方或者海外。全球媒体对印度的新闻报道,都采用了末日、崩溃、混乱和绝望等词语来形容。
此外,印度还哭天喊地,到处求人帮忙,它甚至希望美苏派军队来印度参战,把美苏都整懵圈了。当时,全世界吃瓜群众都被惊呆了,不是说“不结盟”领导吗?不是说“世界第三极力量”吗?怎么就被打哭了?
这场战争不仅彻底砸碎了印度人的自信与自尊,还把印度打得战略转向了,从烟波浩渺的印度洋转向千里冰封的喜马拉雅山脉,从海权转向陆权,不再大力发展海军和空军,而是把钱投向了陆军。
其实,印度至今都没从那场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如果印度当时能顶个两三年,哪怕顶住两三个月,印度老铁都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疯疯癫癫。
但无论我们多么设身处地和换位思考,都很难理解印度、韩国、越南和以色列等国家的行为逻辑。因为我们是天生的大国大民,性格偏向于大开大合,大舍大得,大荤大素……根本就没法理解小国小民的悲哀与窘迫。
此次印巴冲突,印度通过“淡化损失→重构胜利→转移矛盾”三步法,将军事失利说成了空前大胜,并将其转化为国内团结契机。印度空军中将AK Bharti发言时,一边说“击落数架飞机”,一边又刻意回避具体数量、机型、时间和证据链。
此外,印度政府还特意使用了“无意升级”“恢复对话窗口”等表述替代“停火”,并将停火包装为“战略克制”,而非被动妥协。
印度外长苏杰生甚至在声明中说:“愿为地区和平承担大国责任”,将战术退缩说成战略格局,转移民众对军事失利的关注。
记得事件刚爆发,巴基斯坦呼吁调查时,印度可不是这么说的,而是喊打喊杀,跨境袭击,甚至截断了巴基斯坦的水源。现在被吊打了,他们开始“愿为地区和平承担大国责任”了,借用诸葛先生名言:“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相比较而言,巴基斯坦反而显得光明磊落,高调公布击落印度5架战机的视频片段和残骸照片,其中就包含3架阵风,并大方展示枭龙摧毁印度S-400防空系统的坐标和时间,并通过第三方卫星图像佐证。
此外,巴军方在公布“铜墙铁壁”行动细节时,还特意澄清,巴方并未俘获印度飞行员。道义攻势方面,巴方发布了《印度水犯罪白皮书》,揭露印度切断杰纳布河水流,导致80%农田断水的“生态战”行径,并将冲突定性为“反侵略自卫”。
国际动员方面,巴总理在议会演讲中强调“克制性反击”,声称原本可以击落15架印度战机,但考虑印度政府面子,以及缓和冲突,仅击落5架。此外,巴方还主动向中国、沙特等国家通报情况,塑造负责任形象。
我们之前就聊过,印度肯定会重复2019年的“否认→拖延→部分承认”剧本,但没想到印度这一次竟然如此头铁,即便巴基斯坦拿出证据,它也死活不承认。难道大国印度连几架战机的损失都承受不起了吗?
其实,莫迪政府并非摔不起飞机,它真正纠结的是如何保住民族尊严,保住“大国想象”所维系的凝聚力。为此,印度还经常搞些丧事喜办的魔幻操作。比如,2019年将被俘飞行员塑造为“国家英雄”,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为阵亡士兵建纪念碑。
但这恰恰说明了印度没有英雄,然后英雄就成为了宝莱坞特产。宝莱坞不仅喜欢拍“印度队长”,还喜欢拍“英雄救美”。比如《巴霍巴利王》《RRR》,虽然各种吊打牛顿,但票房依旧大卖。
我们很难理解这一点,是因为我们有着漫长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有卫青、霍去病、岳飞,有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从不缺少英雄。但印度连完整的历史都没有,何来英雄?所以,宝莱坞必须瞎编意淫,为印度批量制造英雄。
其实,当今世界的传统强国都并非战无不胜。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它们都是两个屁股,一屁股败仗,一屁股胜仗,个个都是满眼泪、满头包、满身血。
但强国之所以强,并不在于它打了多少胜仗,而是在于它滚刀肉打不死;也不在于它盛世有多少强人,而是在于它乱世有多少狠人,能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站起来,再战三百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