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聚光灯下,向全球再次炫耀自己所谓的“谈判的艺术”,介绍了此次中美日内瓦会谈的主要成果,称中国已同意取消对美进口商品施加的非关税壁垒,并暗示若谈判取得进展,北京方面可能做出更大让步。 与此同时,他也认识到接下来中美之间离达成最终的协议还有一段距离,称:“需要时间来把口头承诺变成白纸黑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若未在90天内将这些承诺落到实处并达成协议,关税可能会从目前的30%进一步上调,但不会回到之前的145%。”特朗普的这一表态看似是威胁,实际上恐怕很难再兑现。根据中美双方发布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达成“阶梯式降税”方案:美国将对华关税从145%降至30%(含10%基准关税和20%芬太尼相关关税),中国同步将对美关税从125%降至10%,并暂停非关税反制措施。特朗普口中的“非关税壁垒”,实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根据彭博社披露,中方此前对美国的非关税类反制曾直击美国痛点:稀土是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脉,如今,中国表态暂停非关税类反制措施,具体该如何操作还有待中美接下来的磋商。毕竟谈判桌上的承诺与实际执行之间,往往隔着千山万水。特朗普自己也承认:“把口头协议变成法律文本,比登天还难。”值得玩味的是,中方在声明中用“暂停非关税措施”而非“永久取消”的表述,为后续谈判预留了空间。 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回应记者时所说:“具体措施请参考联合声明。”这种模糊策略,既展现了谈判诚意,又保留了反制筹码。特朗普为何选择在此时设定“90天期限”?这背后是三重博弈逻辑的交织。首先是国内政治的时间窗口。2024年大选中,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核心纲领赢得选民支持,其竞选承诺中明确提到要通过贸易谈判为美国企业争取更大市场份额。
如今距离他2025年1月就职已过去四个月,选民期待看到实质性成果。若90天内无果,他可以借“中国不妥协”之名再次加税,塑造“强硬谈判者”形象。其次是经济施压的战术调整。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145%的关税已导致美国企业成本激增12%,约200万就业岗位面临风险。继续维持高关税无异于“经济自杀”,但完全取消又会被视为示弱。30%的关税成为“中间选项”——既保留威慑力,又为谈判留有余地。 最后是战略筹码的重新分配。中方通过稀土管制、RCEP深化与东盟合作等举措,已构建起反制体系。特朗普深知,单纯依赖关税已难以奏效,必须在知识产权、技术转让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90天期限,实则是他试图将谈判焦点从“关税战”转向“规则战”的试探。尽管特朗普声称“不会回到145%关税”,但市场对未来仍充满担忧。
花旗银行模拟数据显示,若关税升至50%,中美贸易额可能萎缩30%,全球供应链成本将增加1.2万亿美元。这种“双输”结局,显然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微妙的是,双方在谈判中展现出的“斗而不破”智慧。美国保留20%芬太尼关税,中国则维持对美农产品的10%反制,这种“对等保留”既避免全面妥协,又为后续谈判创造空间。正如日内瓦会谈后《人民日报》的评论:“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选择,但中国决不会牺牲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