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老公、别睡了赶紧醒醒,我怀疑咱家摄像头有问题,我刚才将摄像头赶紧拔了!”5

子焓 2025-05-14 19:34:52

老公、老公、别睡了赶紧醒醒,我怀疑咱家摄像头有问题,我刚才将摄像头赶紧拔了!”5月10日,江苏,女子穿吊带在阳台撸猫,意外听到口哨声,以为老公开玩笑,没想到老公正呼呼大睡,女子确定口哨声是从摄像头传来的,吓得她捂住胸口,立刻拔掉摄像头! 2025年5月10日上午10点,江苏常州的阳光斜照进万科翡翠公园的阳台,28岁的张敏穿着吊带坐在藤椅上,指尖划过布偶猫柔软的绒毛,咖啡机的蒸汽声混着鸟鸣,构成周末清晨的慵懒背景。 她没注意到,角落的智能摄像头正以15度角缓缓转动,镜头表面的反光里,倒映着她放松的姿态。 前一晚的同学聚会,张敏和丈夫陈宇喝了点红酒,直到凌晨才入睡。 次日上午,陈宇还在主卧打着呼噜,张敏独自来到阳台。 当第二声口哨从天花板传来时,她正把猫抱在腿上——那是短促的颤音,带着明显的人类气息,绝非设备电流声。 “老公别闹了!”张敏笑着朝卧室喊,却发现陈宇的睡姿没变,手机还倒扣在床头柜上。 口哨声再次响起,这次她确定来源——书架上的“XX滴”牌摄像头,麦克风孔正传出轻微的震动。 她猛地站起来,吊带滑落肩头,猫受惊吓跳开,摄像头的红色指示灯在日光下格外刺眼。 拔掉电源的瞬间,张敏后背冷汗浸透了吊带,那是2024年装修时安装的摄像头,声称“银行级加密”,可现在看来,镜头像一只永不闭合的眼睛,在过去365天里,可能记录了她换衣服、夫妻争吵、甚至深夜哺乳(尽管她还未怀孕)的所有细节。 陈宇报警时,民警小李注意到摄像头型号是市场爆款,却使用默认密码“888888”。 技术人员远程检测发现,摄像头已被植入木马程序,实时画面正通过暗网直播。 更令人发寒的是,直播间标题写着“常州白领居家日常”,在线人数峰值达127人,评论区充斥着对张敏穿着的污言秽语。 5月12日,常州网警锁定了23岁的嫌疑人王浩,这个曾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被行政处罚的黑客,在出租屋里摆满了各种品牌的摄像头破解设备。 他交代,通过扫描未加密的家庭网络,利用厂商漏洞植入代码,像张敏家这样长期使用默认密码的用户,是最容易下手的目标。 5月15日的法庭宣判,王浩因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罚款5万元。 张敏家的摄像头数据已被彻底清除,但她坚持在客厅贴满防窥贴纸:“现在看到摄像头,就想起那个口哨声。” 这起事件与2023年杭州的“摄像头直播案”如出一辙,当时某民宿老板通过摄像头直播住客隐私,获利50余万元,最终被判刑3年。 两案共同暴露了智能家居的“安全悖论”,设备越智能,漏洞越隐蔽。 据《中国智能家居安全报告》显示,2024年家庭摄像头被入侵事件同比增长67%,其中62%的用户从未修改过初始密码。 对比2024年深圳的“智能锁漏洞事件”,黑客通过破解指纹锁进入独居女性家中,可见智能设备的安全隐患已从“信息窃取”升级为“物理入侵”。 当摄像头成为家庭标配,我们是否忘了给隐私上一把“双重锁”? 从法律层面看,本案涉及三个主要问题: 1、隐私权的技术保护义务 根据《民法典》第1032条,张敏的私人生活安全受法律保护。摄像头厂商未履行《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的“最小必要”原则,默认密码设置存在明显安全缺陷,需承担连带责任。 2、网络安全的主体责任 王浩的行为触犯《网络安全法》第27条,“不得从事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其通过木马程序窃取数据,符合《刑法》第285条“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构成要件。 3、用户的安全注意义务 尽管张敏未修改密码存在疏忽,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8条规定,经营者需“明确告知用户安全使用方法”,厂商未履行告知义务,不能完全免除自身责任。 张敏的遭遇,是智能家居时代的集体焦虑缩影。 当我们享受摄像头带来的便利时,那些隐藏在代码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正用技术的利齿啃噬着隐私的最后防线。 正如她在法庭证词中所说:“我以为摄像头是守护家的眼睛,没想到它也可能成为别人的窥视孔。” 技术从来不是中性的,它的善恶取决于使用方式和保护力度。 当我们在客厅安装摄像头时,不妨多花三分钟修改密码;当厂商宣传“便捷”时,更应肩负起安全的重任。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上游新闻

0 阅读:46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