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鞠萍向丈夫提出了离婚,丈夫却提出孩子和钱只能带走一样。鞠萍一听就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可鞠萍不忍孩子留在这里,最终放弃了财产。 说起鞠萍,很多人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她甜甜的笑脸和那句熟悉的“姐姐带你去看金鱼”。作为中国第一代少儿节目主持人,她从1985年主持《七巧板》开始,就成了几代人的童年回忆。那时候的她,温柔又亲切,声音里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魔力。80年代末,她又接手《 Sesame Street》的中文版,后来还主持了《大风车》,事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可光鲜亮丽的背后,谁能想到她在家庭里也得面对那么多的糟心事?1999年,鞠萍已经不是那个刚出道的小姑娘了,她40岁出头,事业稳定,女儿也已经出生好几年。按理说,这应该是人生最踏实的时候,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她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离婚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鞠萍和丈夫杨世宁的感情到底咋样,外人没法完全知道,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到了1999年,两个人已经没法再凑合下去了。鞠萍主动提出离婚,估计是忍了很久,终于下定决心。可她没想到,丈夫会甩出这么一个条件—孩子和钱,只能选一样。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谁能想到,离婚还能搞得跟做交易似的? 鞠萍听到这个条件,估计心里跟明镜似的。她不是傻子,一下就看出丈夫打的什么算盘:要么她带走钱,孩子留给他;要么她带走孩子,钱全归他。这摆明了是想让她两头为难。可对鞠萍来说,这根本不是一道选择题。孩子是她的心头肉,钱没了还能再赚,孩子要是留在这儿,她能放心吗? 于是,她没犹豫太久,选择了带走女儿,放弃了财产。这决定听起来简单,可背后有多少挣扎,谁也不知道。毕竟,那时候的她虽然事业有成,但离婚后带着孩子单过,经济上肯定得重新盘算。更别提,她还得面对舆论的压力—一个公众人物离婚,总免不了被人指指点点。 有人可能会问,她为啥不争取一下孩子和钱都带走?其实,离婚这事儿,尤其是90年代的中国,法律和现实不一定能完全站在女人这边。那时候的婚姻法还没现在这么完善,财产分割、孩子抚养权这些问题,常常是男人占上风。加上鞠萍的丈夫敢提出这种条件,估计也不是个好说话的主儿。鞠萍可能算过这笔账:跟这种人硬碰硬,耗时间耗精力,最后还不一定有好结果。还不如赶紧抽身,带着孩子开始新生活。 鞠萍的选择,说到底,是一个母亲的本能。孩子对她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可这并不意味着她的日子从此就轻松了。离婚后,她得一个人撑起这个家,还要继续在央视干活儿。那时候的《大风车》还在热播,她得笑着面对镜头,装作啥事儿都没发生。 想想看,白天在台上哄孩子开心,晚上回家自己还得哄女儿睡觉,这种反差得有多大?可鞠萍就是这么扛过来了。她没对外抱怨过什么,也没拿离婚这事儿炒作自己。相反,她把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和女儿身上。后来有人问她咋这么拼,她就笑笑说:“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得往前看。” 她的坚持也不是没回报。离婚后,她的事业没受太大影响,反而越做越稳。《大风车》成了央视的王牌节目,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更重要的是,女儿在她的照顾下,慢慢长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估计是鞠萍最欣慰的地方—钱没了可以再赚,可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就再也补不回来。 当然,放弃财产也不是没代价。90年代的北京,房价还没现在这么离谱,但生活成本也不低。鞠萍作为一个单亲妈妈,估计得精打细算过日子。她的事业虽然稳定,可主持人的收入跟现在那些流量明星没法比。加上她还得给女儿最好的教育和生活,这压力可想而知。 但换个角度看,她的决定也挺值的。孩子跟着她,起码能有个安稳的家,不用夹在父母的争斗中间长大。鞠萍自己也说过,离婚对她来说是个解脱。她不想再跟一个不靠谱的人绑在一起,更不想让女儿在那种环境下受委屈。 这事儿放到现在看,其实挺有意思。1999年的中国,离婚还是个挺敏感的话题,尤其是对公众人物来说。那时候的社会风气不像现在这么开放,离婚的女人多少得背点“闲话”。可鞠萍愣是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一个女人完全可以靠自己活得好。她没靠男人,也没靠炒作,就是踏踏实实工作,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鞠萍的经历,其实跟很多人都有共鸣。生活中,谁没遇到过两难的时候?钱重要,感情也重要,可有时候你只能选一个。鞠萍选了孩子,放弃了钱,有人可能会觉得她傻,有人可能会觉得她伟大。但不管咋说,她的选择是真心实意的,没掺杂啥虚头巴脑的东西。 这也让人不禁想问:如果换成是我们自己,会咋选?钱是生活的保障,可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这俩放一块儿,哪个更重?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鞠萍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一件事—有些东西,失去了还能找回来,可有些东西,错过了就真的没了。
2001年,王刚花200万送女儿出国留学,没想到她却要嫁给老外,王刚反对,老外却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