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编译局副局长陈昌浩回乡探亲,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上将率领几百名老战

文山聊武器 2025-05-16 19:21:14

1962年5月,编译局副局长陈昌浩回乡探亲,武汉军区司令陈再道上将率领几百名老战士迎接。陈副局长含泪讲:“当年的事我难辞其咎,应该承担责任。”陈司令也是泪水连连,回答:“老首长啊,我们欢迎您回乡看看。” 陈昌浩1906年出生在武汉汉阳,家里是书香门第,从小熟读国学经典,文化底子很扎实。1926年,他考进华中师范大学,次年转到武汉大学,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1927年,正赶上大革命的高潮,他加入共青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那年白色恐怖来袭,他被迫离开家乡,年底去了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那儿,他和王明、博古等人成了“28个布尔什维克”的一员,接受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熏陶,立志为中国革命出力。1930年,他带着共产国际的指示回国,开始在党内崭露头角。 回国后,陈昌浩很快展现了自己的能力。1931年,他在中共四中全会上帮着推翻了李立三的路线,政治嗅觉敏锐。同年11月,他被派到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委,和张国焘搭档,带兵打了好几场硬仗,名声渐渐响起来。1935年,他带着红四方面军走上长征路,翻雪山、过草地,艰难险阻都扛过来了。1936年10月,部队在甘肃会宁和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总算熬过了最苦的日子。 可接下来的一年,却成了陈昌浩人生中最沉重的一段。1936年11月,他被任命为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和徐向前一起带队西渡黄河,想打通苏联的通道,建立河西根据地。可现实太残酷,敌人兵力强、装备好,西路军缺粮少弹,后援也跟不上。打了四个月,部队几乎全军覆没。1937年3月,陈昌浩和徐向前靠着妇女团和伤病员的掩护,才勉强回到延安。这次失败,对他打击很大,他一直觉得责任跑不掉。 西路军失利后,陈昌浩的身体也垮了。1939年,他因胃病严重被送到苏联治疗,这一待就是15年。在苏联,他一边养病,一边参与重建工作,还翻译了不少马克思主义文献。1952年春天,他回到中国,被安排到编译局当副局长。虽然不再上前线,但他在新岗位上依然认真负责,把自己的学问用在了国家建设上。 1962年5月,陈昌浩决定回武汉看看家乡和亲人。这消息传到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马上组织了几百名老战士,准备迎接这位老战友。陈再道和这些老兵,不少都跟陈昌浩一起打过仗,感情深得很。火车到站那天,站台上站满了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位当年带兵的老首长。陈昌浩一下车,眼眶就红了,他觉得西路军的失败自己有责任,心里愧疚得很。陈再道却带着泪安慰他,说那段苦日子不是他一个人的错,大家只想让他回来看看战友、叙叙旧。 接风宴安排得很热闹,桌上摆满了湖北的家乡菜,老战友们围坐一起,聊起当年的战斗岁月。虽然都上了年纪,可那份情谊一点没变。陈昌浩在宴会上说,他会用工作回报大家的信任,也会常回来看看。这次探亲,让他放下了不少心里的包袱,也让他感受到战友们的宽容和支持。 探亲后,陈昌浩回到北京,继续在编译局埋头工作。他把精力都扑在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上,干得特别认真。平时,他还常跟老战友写信,回忆过去,聊聊现在。1967年7月,他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3岁。他的离去,让很多人觉得惋惜。大家记得他年轻时为革命冲锋陷阵,也记得他晚年为国家默默奉献。虽然西路军的事让他背了半辈子责任,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担当。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