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理链条看“脾虚→湿→热→阴火”的内在逻辑1. 第一阶段:脾虚生湿脾胃虚弱→食

美倩谈健康 2025-05-17 20:00:23

从病理链条看“脾虚→湿→热→阴火”的内在逻辑

1. 第一阶段:脾虚生湿

脾胃虚弱→食物消化不完全(生湿浊)+水液代谢停滞(生水湿)→体内湿气堆积(如大便黏腻、舌苔厚腻、身体困重)。

2. 第二阶段:湿久化热

湿浊属阴邪,本应沉静,但堆积体内日久,会阻碍气血运行。气血瘀滞则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混合(如口苦、口臭、皮肤油腻长痘)。

3. 第三阶段:阴火上冲

​脾虚气陷→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湿浊与郁热随气机逆乱上冲至头面、胸膈(如头目不清、咽喉异物感);

​同时,下焦因气虚推动无力,湿浊更易滞留,形成“上焦假热、下焦真湿”的复杂局面(如既有口腔溃疡,又有小便浑浊、白带异常)。

关键区别于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如暑湿感冒)是外界湿热之邪直接侵袭人体,起病急,以发热、舌苔黄腻、身痛为主;

而李东垣所述的脾胃湿热是“内伤基础上的继发性病变”,起病缓,以乏力、食欲不振、反复低热等“虚中夹实”症状为特点。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美倩谈健康

美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