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怎么也猜不到,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会让哈工大的学霸刘汉清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5-17 23:37:00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怎么也猜不到,自己的“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会让哈工大的学霸刘汉清不服,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位学霸,如今却靠着400元低保生活,在村里住着几十年的老房子。  说起陈景润,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他1933年出生于福建福州,从小就对数学着迷。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开始钻研数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1742年提出的数学难题,成了他一生的追求。这个猜想说,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素数之和,比如4=2+2,6=3+3,可几百年来没人能完全证明。 陈景润在1966年有了重大突破,证明了“1+2”: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加上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的形式。这就是著名的“陈氏定理”。虽然没完全解决猜想,但这已经是当时最接近真相的结果。1973年,英国和德国的数学家在《筛法》一书中专门加了一章,称他的工作是“筛法的光辉顶点”。1978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陈景润一下子成了全国的科学偶像。那时候,他的故事点燃了无数人对数学的热情,可谁也没想到,这热情也烧出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刘汉清,1964年出生在江苏泰州兴化市戴南镇双木村。那是个普通农村,家里条件差,教育资源也少。可刘汉清天赋异禀,学习特别刻苦。1980年,16岁的他考了398.5分,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的是热处理专业。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事,村里人敲锣打鼓,家里人觉得他肯定能出人头地。 大学前两年,刘汉清的表现没让人失望,成绩一直拔尖,老师同学都看好他。可到了大三,事情变了。他在图书馆翻到一本旧杂志,里面是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那股在艰苦条件下挑战难题的劲头,彻底把他点燃了。他不服输,心想:陈景润能做到,我也行,甚至要干得更好,证明“1+1”,彻底搞定这个猜想。 从那以后,刘汉清像变了个人。他扔下专业课不管,天天泡在图书馆啃数论书,《初等数论》《解析数论》被他翻得稀烂,草稿纸上全是公式。他经常熬夜,饿了啃馒头,困了趴桌上眯一会儿。室友看他这样,劝他别太偏执,先把学业弄好再说。可他压根不听,甚至连老师让他转数学系的建议都拒绝了,觉得那课程太基础,帮不了他。 到了大四,他好几门课挂科,没能毕业。学校给了他留级一年的机会,可他还是只顾研究,考试照样没过。最终,他拿着肄业证书回了村里。村里人看着这个“大学生”回来,都挺纳闷,可没人想到,这只是他下坡路的开始。 回到双木村,刘汉清没放弃他的数学梦。他把自己关在老屋里,天天演算,坚信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父母年纪大了,靠种地和打零工养家,还要供着他。他完全没想过帮家里干点啥,只觉得自己早晚能成大事。1989年,他写出一篇自认为很牛的论文,想证明猜想。因为没门路,他找大学同学帮忙。一个在美国的同学把论文翻成英文,发到网上。可没多久,一个芬兰数学博士指出里面有个大错。 同学把反馈告诉他,他却不当回事,没跟人讨论,也不改论文,还觉得是别人看不懂。他又把论文寄给国内数学家潘承彪,可潘教授也说有个假设没证明,推导站不住脚。他还是不服,也不改,就这么固执地觉得自己是对的。后来他又投了几次稿,全被退回。 三十多年过去了,刘汉清的研究没一点进展。他不愿干活,村里小学老师和刀具厂的活他都看不上。父母去世后,他靠村里每月400元的低保过日子,住的还是那间破旧老屋,屋里堆满发黄的稿纸和旧书。他每天还在写公式,可没人知道他在算啥。村里人拿他当笑话讲,天才变低保户,谁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回头看,刘汉清这路走得挺让人叹气。他有天赋,也有热情,可步子迈得太偏了。先是没平衡好学业和兴趣,毕业证都没拿到,基本生活都成问题。再者,面对专家的批评,他不听不改,钻牛角尖,没能让自己进步。最关键的,他对家里一点责任都不担,年老的父母为他操劳到死,他却没想过分担。 当然,他那股追梦的劲头是真。可光有劲没用,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白搭。他跟陈景润比,陈景润有方法、有毅力,还能吃苦,可刘汉清缺了理性和调整,硬生生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陈景润和刘汉清,一个成了传奇,一个成了教训。陈景润靠科学方法和坚持,在条件差的环境下干出了大事。刘汉清呢,天赋不差,可太急于证明自己,没人指导,也没学会变通,最后把自己困住了。陈景润激励了一代人,可刘汉清的故事却让人反思:梦想得有,但得接地气,不能一根筋。

0 阅读: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