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料到,美国突然爆出一则重磅消息。5月18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因穆迪的“信用降级”举措大为光火,当即反驳称“不认可穆迪的评级结果”,还指责其“评估指标早已过时”。这番激烈回应,显然是被击中要害后的应激反应——毕竟美国国债规模早已突破34万亿美元大关,表面繁荣的假象正逐渐难掩内里的危机。
这已是十年内第三家国际评级机构对美国信用“亮红灯”。早在2011年,标普就率先下调美国信用评级,摘去其3A评级的“皇冠”,如今穆迪再次出手。实际上,全球资本市场对美国经济状况的判断,远比白宫官方数据更加透彻:政府停摆危机频繁上演,两党为债务上限争论不休,美联储疯狂印钞,“借新债还旧债”的戏码反复上演,连评级机构都看不下去,不得不出面“叫停”这场闹剧。
有趣的是,贝森特嘴上强硬,行动却暴露了真实处境。美国财政部本月紧急拍卖1200亿美元国债,这般“一边斥责,一边融资”的操作,如同醉汉坚称“我没醉”却脚步踉跄,尽显狼狈。更关键的是,国际资本早已用实际行动做出选择:各国央行纷纷增加黄金储备,创下三十年来新高,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持续攀升。这一切都表明,美元霸权的根基已被美国自身的不当举措动摇,穆迪此次评级下调,不过是将潜在问题公之于众。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曾利用评级机构打压他国,在希腊债务危机中推波助澜。如今自家陷入困境,却反过来指责评级机构“不靠谱”,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比华尔街复杂的金融产品更令人咋舌。信用评级就像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美国超前消费的财政漏洞与债务狂欢的隐患,贝森特的强硬反驳,不过是在试图掩盖“皇帝的新衣”罢了。
最后奉劝华盛顿当局:债务迟早要偿还,泡沫终将破灭。国家信用无法靠乞求维系,唯有脚踏实地、稳健发展,才能真正赢得国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