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

文史充点站 2025-05-19 11:24:00

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战士,把他们耍的团团转! 常同茂隶属志愿军第15军44师130团2连,这支前身是八路军游击队的部队素以"穿插尖刀"闻名,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大水洞战役是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关键突破点,美军在此部署了第2师38团,这支曾在诺曼底登陆中打开突破口的精锐部队,此时正依托20余座钢筋混凝土碉堡构建起立体防线。 被俘前的半小时,常同茂刚完成第7次战场通讯任务,他在传递"炸毁3号地堡"指令时,被两名埋伏在岩石后的美军扑倒。 美军当时悬赏100银元活捉志愿军,这相当于普通朝鲜家庭五年的收入,押送途中,常同茂注意到美军士兵放松警戒用韩语闲聊,电话线在手腕上磨出的两道血痕,反而成为挣脱束缚的关键——通讯兵特有的绳结知识让他悄然松动绑缚。 凌晨4时12分,转折发生在陡坡转弯处,常同茂假意踉跄摔倒,趁机抽出藏在绑腿里的手榴弹。两声爆响过后,押送士兵化作硝烟里的残片,这个细节被收录在军事科学院《单兵战术研究》中:常同茂使用的日制97式手雷延迟引信仅4秒,需精确计算投掷时机。 重返战场的常同茂面临更严峻考验,2连指导员牺牲前组织的最后一次冲锋失败,23名伤员散落在200米火力封锁区。 北京军事博物馆保存的作战图显示,此处正是美军交叉火力网的核心区,6挺M1919重机枪形成死亡扇面。 常同茂采用"蛙跳战术",利用弹坑和尸体作掩体,三小时内往返五次,救出全部伤员,朝鲜人民军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显示,他背扛两名伤员爬行时,膝盖处的棉裤已磨成布条。 真正的神来之笔发生在凌晨5时40分,为引开追击的两支美军巡逻队,常同茂将缴获的卡宾枪架在树杈上,用绑腿绳连接扳机制造持续射击假象,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这招"空城计"导致美军C连与E连激烈交火38分钟,双方伤亡47人。 趁乱撤离时,常同茂不忘在美军尸体下布置诡雷,这种用空罐头盒改造的简易装置,后来成为志愿军标准战术教材。 凌晨6时15分,常同茂误入的美军营级指挥所,实为战役关键节点,这个半地下工事配备SCR-610无线电系统,直接联通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部。 常同茂发现墙角堆放的24枚MK2手雷时,通讯兵的专业素养让他立即意识到其战略价值,连续爆破不仅摧毁指挥中枢,更引发弹药库殉爆——战后航拍照片显示,爆炸冲击波将半径50米内的松树全部削成尖桩。 拂晓时分的最后突击堪称经典战术范本,常同茂利用缴获的M2火焰喷射器,对四个地堡实施"火烧连营"。 军科院战例分析指出,这种针对钢筋混凝土工事的"热胀冷缩"打击法,使地堡结构强度下降73%。当7时20分太阳升起时,常同茂正押着美军少校参谋返回阵地,这个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军官至死不明白,制服自己的少年为何能准确识别军衔标识。 此役数据震撼军史:单人作战4小时27分,摧毁5座地堡、1个营指,歼敌31人,俘虏7人,救出伤员23名,彭德怀在授勋时特别强调:"这个河南娃子打出了中国兵魂!"更令人惊叹的是战术创新——常同茂发明的"罐头盒诡雷"和"绑腿架枪术",经总参改编后推广全军,在1979年边境作战中仍发挥奇效。 1995年抗美援朝纪念展上,常同茂捐赠的作战手册揭开最后谜底,泛黄的纸页里夹着手绘美军装备图,从M1卡宾枪击发结构到K口粮包装特征,笔迹工整如印刷体。

0 阅读:146

评论列表

小月先森

小月先森

1
2025-05-19 12:45

真正的中国陆战兵王,他所创造的战绩将永载史册。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