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武汉女教师在医院生下一个小男孩。谁知,丈夫突然在她耳边说:“老婆,把氧气管拔掉吧,我们还能再生一个健康的宝宝”。女教师脸色大变,怒斥道:“我真后悔嫁给你!” 女老师名叫邹翃燕,25岁的她,年轻漂亮、工作稳定。新婚不久后,就和丈夫有了爱情的结晶,家里人都十分期待这一胎。 谁知,命运的无情来得猝不及防,让这个家庭很快风雨飘摇…… 那天,邹翃燕被丈夫送到医院后,经历过一番撕心裂肺的哭喊,终于满头大汗地把孩子生了出来。可情况不妙!医生们对邹翃燕进行检查后,发现她宫内窒息,颅内出血!针对这种情况医生说得直白,孩子就算救活了,也极可能终身瘫痪。 这个残酷的诊断,丈夫当场就垮了。他想不通,好好的一个家,怎么能摊上个残疾孩子?这不是无底洞吗?他冲着医生喊,别救了,拔了管子,几分钟的事儿。 就在这节骨眼上,邹翃燕却展现出惊人的母亲本能。丈夫在一旁咆哮,医生也在理性劝说,她却泪眼婆娑,语气却异常坚定:“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救!” 这声嘶哑的恳求,在冰冷的走廊里似乎有了分量。或许是被这份执拗打动,医生们决定再搏一把。药物、气管插管,一番紧张施救,孩子竟然奇迹般地挺了过来。邹翃燕的心稍稍放下,她知道,不管前面是什么路,她都会陪这个孩子走下去。 第五天一早,她抱着依然虚弱的孩子,一步步挪出产房。谁知,迎接她的,是另一个晴天霹雳——那个说好同甘共苦的丈夫,不见了。 这个男人,选了个最轻松的路——走人。把母子俩和一屁股的烂摊子,就这么扔下了。 然而命运的考验,似乎没打算就此罢休...... 孩子取名丁丁,随着他一天天长大,身体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同龄孩子轻轻松松抓个东西、翻个身、爬几下,丁丁却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做不到。 邹翃燕几乎要被这没完没了的黑暗给吞了,多少个夜晚,她抱着丁丁,在绝望边上打转。 就在她快扛不住的时候,一个细节像根火柴,点亮了微光:丁丁的眼神,清澈、灵动,看东西、对声音的反应,跟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这让她心里猛地一动。她赶紧带丁丁去医院做更细致的检查,结果印证了她的直觉——丁丁不是那种最糟糕的脑瘫,只是运动神经功能受损严重。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通过康复训练,丁丁有希望恢复! 这诊断,给了邹翃燕天大的勇气。她一咬牙,辞了心爱的幼师工作,一门心思扑在丁丁的康复上。丁丁一岁起,邹翃燕就成了他的全职“康复师”。她到处查资料,求教医生,想尽办法,用各种小玩意儿引导丁丁去感知、去触摸、去尝试。 丁丁每学会一个新动作,哪怕只是抬了抬手,邹翃燕都高兴得想哭;丁丁每一次摔倒,她心疼得像针扎,但也更坚定了。她带着丁丁,天天往返医院做康复按摩,风雨无阻,这成了她的“班”。她说,她要让丁丁活得像个“正常人”。 这条康复路,又长又苦,母子俩相依为命,流了多少汗,多少泪,没人知道。终于,丁丁五岁那年冬天,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邹翃燕亲眼见证了奇迹——在一次训练中,丁丁颤颤巍巍地,竟然自己站起来了!这一下,不仅是康复路上的大进步,也像是丁丁不平凡人生的一个预告。 在邹翃燕的精心陪伴和丁丁自己的拼命努力下,丁丁的身体机能恢复得相当不错,学习上的天赋更是显露出来。他成绩优异,一路杀进北京大学,后来又考入北大法学院读国际法。 邹翃燕打心眼里为儿子骄傲,但也明白,这不过是个新的开始。一晃到了2017年,丁丁又给了母亲一个大大的惊喜——他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拿到了硕士学位。 毕业典礼上,当丁丁一身正装、意气风发地从人群中走向母亲时,邹翃燕再也绷不住了,母子俩紧紧抱在一起,眼泪哗哗地流。这么多年的苦,这么多年的累,在这一刻,都值了。 这些年,邹翃燕不单单是丁丁的母亲,她还把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变成了更大的行动。她积极参与公益,成了一名“康复导师”,用自己的故事去帮助和鼓励那些跟她有过类似遭遇的家庭。 人们提起邹翃燕和丁丁,总会想到“伟大的母爱”。他们的故事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只要不放弃,生命就能创造出想不到的可能。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邹翃燕并不是超人,却为了孩子成了超人,从脑瘫变成正常的孩子,从上学到考上名牌大学,不是孩子有多好多聪明,而是他的母亲有多伟大,最感动的是母爱,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到她所受到的苦和她的坚毅及给孩子的爱,把一个母爱体现的淋漓尽致,为有这样一个母亲感到骄傲自豪。 邹翃燕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初的行为可能有点冲动。 不过我们坚信,无论再选多少次,她都会毫不犹豫地保护孩子,因为她是母亲,她对丁峥的爱是无私的。 女子为母则刚,母爱创造奇迹! 信源:海峡都市报 链接:http://dzb.hxnews.com/news/kx/202505/16/2201318.shtml
泪目了!河南商丘,男孩笑着指着田地里给姑姑介绍爸爸,以为爸爸在劳作。没想到,镜头
【23评论】【15点赞】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那个男人躲在角落里哭泣
中雨
这对孩子也是折磨,有必要让孩子一生受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