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界喜欢跟风美国,却不解决卡脖子问题!”中科院胡伟武教授去年语出惊人,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术界的问题,我终于明白中国为何有这么多公知了。 中科院胡伟武教授这话说得可太扎心了,但扎得有理有据!你以为咱们学术界是在搞科研?其实很多人是在搞 “科研行为艺术”。 就说芯片这事儿吧,美国那边刚在《自然》杂志发篇关于新型半导体材料的论文,国内立马就有几百个课题组跟风研究同个方向,结果人家美国早把核心专利攥手里了,咱们吭哧吭哧研究半天,最后还得高价买人家的技术授权,这不是给人当免费打工仔嘛! 更绝的是,现在高校评职称、拿项目,全盯着 SCI 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有些教授为了发篇顶刊论文,能把一个简单实验拆成八篇小论文发,美其名曰 “科研精细化”,实际上就是在 “刷 KPI”。 去年有个高校团队,花了三年时间研究 “石墨烯在咖啡杯保温中的应用”,就因为能发国际期刊,居然还拿了省级科技进步奖。可转过头来,咱们光刻机上的精密轴承还得进口,这种 “科研政绩工程” 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制造问题? 要说咱们的学术评价体系,确实让人哭笑不得,中科院的期刊分区系统本来是想扶持国产期刊,结果把人家国际顶刊《纳米快报》分到二区,自家《中国物理快报》却成了一区,闹得国际同行直摇头。 更讽刺的是,有些教授为了发 SCI 论文,连匈牙利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敢抄袭,最后被撤稿通报,这不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嘛! 要知道,咱们2024 年全国投入研发的科研经费都超过 3.5 万亿了,可成果转化率只有 35%,连发达国家的一半都不到。 这么大一笔钱都花哪儿去了?买进口设备、请外国专家当顾问、开国际学术会议,一圈下来,真正用到解决卡脖子问题上的资金少得可怜。 当年美国科学家造假数据,咱们院士们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最后发现被人家当猴耍了,这事儿想想就憋屈! 好在现在风向变了。国家开始严查 “唯论文” 倾向,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龙芯、海光这些企业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沉下心搞自主创新,卡脖子的难题不是破不了。 所以说,真正的科研不是追热点、发论文,而是像袁隆平院士那样,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把饭碗端得稳稳当当!
大学生形容自己的专业真的很形象
【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