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钱学森力推的“接班人”,也是钱老临终前还挂在嘴边的人!美国、英国、俄罗斯试射洲际导弹全部失败,唯独他设计的DF-31成功试射,震慑宵小!2024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四人其一就有他,可他却没有到现场领奖,因为他在2024年6月就已经溘然长逝,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2024 年 9 月 13 日,“共和国勋章” 的金色光芒,照亮北京人民大会堂。这份国家最高荣誉,是对王永志 92 年人生中 70 载航天岁月的终极致敬。掌声响起时,人们记住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鲜活历史。 2024 年 6 月 11 日,王永志在睡梦中离世。消息传到航天城,正在调试火箭的年轻人停下手中工作。他们记得,那位总在深夜修改图纸的 “王总师”,总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他留下的 400 余项专利,三代航天人的成长轨迹,是 “航天报国” 最生动的注脚。 2003 年 10 月 15 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五号” 升空瞬间,58 岁的王永志紧盯屏幕,眼眶湿润。作为载人航天工程总师,他在内蒙古草原驻守三个月调试着陆装置,带领团队攻克 217 项技术难关。当杨利伟说出 “太空,我来了”,背后是无数个像他一样在图纸前日夜坚守的身影。 1992 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王永志骑着自行车,带着手绘图纸和演算纸跑遍高校,说服专家加入从零开始的事业。面对 “一步登天” 的争论,他用 30 厘米厚的数据分析报告敲定 “三步走” 战略:“航天是算出来、试出来、拼出来的。” 1990 年 7 月 16 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账户仅剩 200 万元的航天工业部,18 个月内完成 “长二捆” 火箭发射。王永志提出 “捆绑助推器” 设计,连续 40 天守在试车台,及时发现氧化剂管路隐患。火箭托举澳星升空时,美国同行惊叹:“中国人用算盘打开了国际市场。” “文革” 期间,下放农场的王永志在牛背上画火箭草图,油灯下翻译资料。暴雨冲垮工棚,他冒死抢救 27 本笔记,这些 “火种” 后来成为洲际导弹研发的关键参考。 1971 年,中国首次洲际导弹试射成功。在仅有手摇计算机的条件下,王永志提出 “分段试验”,独创 “阶梯式点火”,将成功率从 65% 提升至 92%。钱学森握着他的手感慨:“当年的清华学子,已成中流砥柱。” 1964 年 6 月 29 日,“东风二号” 发射成功打破质疑。首次试射失败后,王永志在沙漠蹲守 21 天,提出减少 500 公斤燃料增加射程的反常识方案,用 43 次试验证明:创新始于突破 “常识”。 1961 年,王永志放弃苏联优渥条件归国,用算盘和坐标纸完成首枚仿制导弹制导设计,精度提升 40%。1955 年,他在苏联从 “听不懂课” 到指出专家 0.3% 的计算误差,让世界看到中国学子的实力。 1952 年,清华大学课堂上,王永志设计的 “蜻蜓” 号模型打破滞空纪录。老师 “必成大器” 的批注,与他幼时在油灯下写下的 “为中华航天崛起而读书”,在岁月中交相辉映。如今,中国航天器在月球、火星留下印记,那些图纸上的岁月,早已化作照亮星空的光芒。 (信息来源:抖音百科---王永志)
他是钱学森力推的“接班人”,也是钱老临终前还挂在嘴边的人!美国、英国、俄罗斯试射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5-24 17:54: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