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赫鲁晓夫儿子被判枪决,他为救子两次向斯大林下跪。
这场悲剧的序幕,拉开于1941年乌克兰战场的严寒冬日。一架苏联飞机在执行任务中失踪,数日后,残骸现身森林深处,飞行员列昂尼德·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的儿子,一位年轻的空军战士——生死未卜。搜救人员只找到一只血迹斑斑的靴子,预示着不幸的结局。两年后,一张令人震惊的照片浮出水面:列昂尼德身着敌军军服,出现在纳粹的宣传册上。克格勃确认了他的身份,这引发了苏联高层的高度关注。秘密军事法庭迅速做出裁决,这位“高级干部之子”被认定为叛国者,秘密处决,没有任何公开审判或通知家人。
在此之前,列昂尼德曾因战场意外误伤战友而面临死刑。当时只是地方官员的赫鲁晓夫,火速赶到莫斯科,在斯大林办公室苦苦哀求,据说他两次下跪,细数儿子以往的功绩,但斯大林只是冷酷地回应:“战场上偿还。”列昂尼德被送回前线,这成为他生命中最后一次任务。斯大林去世后,权力真空短暂存在,赫鲁晓夫并未急于争权,而是暗中周旋。直到几个月后,他开始整顿党内,稳步掌握大权。
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公开批判斯大林的暴政和个人崇拜,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私下场合,他曾暗示自己儿子的死并非单纯的战场事故。这句话在党内引起广泛猜测,却无人敢深究。五年后的苏共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进一步公开谴责斯大林统治的黑暗,并下令将斯大林遗体从列宁墓迁走。深夜,克里姆林宫戒备森严,斯大林的遗体被悄悄转移,安葬在红墙的一角,简陋的墓碑上只有“斯大林”二字。第二天,红场上人来人往,但列宁墓前的铭牌已换成了只有“列宁”的名字。
关于赫鲁晓夫的举动,众说纷纭,权力斗争、清算旧账,以及为儿子报仇的说法并存。晚年的赫鲁晓夫,每当五月经过红场,都会凝视斯大林的墓碑几秒钟。列昂尼德的名字,从此被军方档案列为绝密,无人再提及。即使在赫鲁晓夫卸任后,记者试图查阅相关资料,也均被拒绝。直到多年以后,一位克格勃退休人员回忆录中才透露,赫鲁晓夫办公室抽屉里一直保存着那张处决令,上面赫鲁晓夫亲笔写着“不必通知”三个字。这份文件最终被送入档案馆,归入“战时特别处置”档案。时间流逝,一代人老去,一代人遗忘,只留下那块墓碑上清晰的字迹,以及一段无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