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中国人对印度人有多好,一旦时机成熟,它第一个上来咬你一口,不是印度人喂不熟,而是它们慕强。 回望印度近现代史,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给它留下的创伤很深,数百年的资源掠夺和精神压制,让印度社会的防御性格格外强。 独立以后,这种“弱者心态”并没有消失,反而形成了一套对强权天然敬畏、对合作对象高度警觉的思维模式。 西方在印度心中的形象就是实力的象征,因为西方曾经是真正“打服”了印度,并以傲慢的姿态左右了印度的命运,这种痛苦和仰视混杂的感受一代代传下去,已经深刻影响了印度的世界观和外交选择。 外界时常会评价印度是“只服强者”,其实这种状态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数百年命运捉弄的自我保护机制。 你会发现,当美国、英国对印度动真格的时候,印度总是表现得又敬又畏,甚至争相表示认同,相反,当中国以兄弟邻邦的身份,想要缓和关系、推动合作时,印度反倒多疑防范,总觉得背后有阴谋。 为什么?因为温和的善意在他们看来,或者是软弱的信号,或者是有目的的筹码,很少能被理解为纯粹的诚意。 2019年前后,中国热切呼吁“亚洲命运共同体”,希望推动区域大循环,用实力提升亚洲的话语权,但印度始终不愿全力配合,还在许多关键节点上倒向美国等西方国家。 特朗普时期对全球加征关税,印度第一时间表态支持,还直接在贸易和边界事务上加剧对华施压,其实恰恰因为美国的“强势”让印度觉得更有依靠、更有安全感,而中国一味示好,反倒无法赢得印度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信任,这确实是让人感慨的现实。 印度社会有很强的精英主义倾向,知识层对西方的崇拜尤其突出,曾有分析指出,印度有相当一部分话语权掌握在英语世界的“精英集团”手中,他们骨子里相信要和最强者结盟才有生存空间。 这不是简单的哈西方,而是潜意识的自卫反应,只要看到哪个国家具备绝对压倒实力,印度才有可能真正妥协和臣服,和中国这样的邻居,印度从地缘到产业,普遍缺乏安全感,所以天然会把关系维持在一种“随时制衡”的状态。 所以,从大的历史角度讲,中印之间信任基础极其薄弱,中国示好、呼吁共赢可能只换来短暂的合作空间,一旦印度觉得局势不利于自己,要转向西方抱大腿无比果断、毫不犹豫。 这不是个人品质的问题,而是数百年集体潜意识塑造的结果,也是他们应对外部压力的经验总结。 再说回现实,中印的国家利益分歧和地缘摩擦短期内难以根本调和,中国一味讲情分、讲互利,印度往往不太领情,反而是在直接硬碰硬的对峙下,印度才会衡量利弊、采取现实立场。 这一次次交往其实都在验证一个道理,在这样一种存在深刻“被殖民心理”和强弱崇拜的对手面前,用传统的邻邦善意未必有效,只有维持绝对强势,才能真正赢得尊重,获得战略空间。 理解印度的这一心态根源,更有助于中国现实地把握外交与博弈的分寸,与其希望用情义赢得“伙伴”,不如充分评估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反噬和冷对。 经历这么多次的交流与博弈以后,对印度唯有守好自身实力底线、保持战略冷静,不对幻想抱有太多期待,这样或许才不会在复杂的地区格局中反受其累。
其实我们中国人不知道的是:印度除了极少数高知人士,其他包括印度高层精英,下至普通
【1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