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春,南京城内外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紫金山下的湘军大营里,炊烟混着腊

趣史談过去 2025-05-26 15:45:01

1864年春,南京城内外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紫金山下的湘军大营里,炊烟混着腊肉香飘出老远,曾国荃麾下三万湘军正围着铁锅大快朵颐,每人半斤腊肉配二两烧酒,这是曾国荃给将士们的犒赏。 而城墙内的太平军就没这么好过了,十万守军蹲在断壁残垣里,用树皮熬着最后一袋糙米,浑浊的汤汁里漂着几粒米,稀得能照见人影。他们不知道,李秀成拼了命带来的二十万援军,已经在雨花台被湘军打退,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按《湘军志》的说法,这场仗的兵力对比简直吓人,三万湘军把南京城围得跟铁桶似的,而太平军这边,城里有十万守军,城外还有李秀成带来的二十万援军,加起来整整三十万。 冷兵器时代,十比一的兵力差距,搁谁都觉得太平军赢定了。可结果呢?湘军把三倍于己的敌人给收拾了,曾经横扫半个中国的太平军,为啥突然就不行了? 先说这二十万援军,看着人数挺唬人,其实水分大得很。李秀成在自述里写得清楚,这些人里真正能打仗的不到五万,剩下的全是沿途裹挟的老百姓,拖家带口的,妇女儿童一大堆,还有不少伤病员。 拖这么个庞大的队伍,别说打仗了,光是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反观湘军那三万人,个个都是跟着曾国藩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老兵,每月四两二钱的饷银,比七品知县的工资还高,妥妥的“高薪精兵”,战斗力自然不是那些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能比的。 再说后勤,湘军在雨花台挖了密密麻麻的壕沟,看着是防御工事,其实这些壕沟连接着长江水道,每天都有200石粮食、50车弹药顺着水路运到前线,啥时候想吃想打都有补给。 太平军就惨了,粮道早就被湘军切断,城里守军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点点粮食,连湘军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饿都快饿死了,还怎么打仗?40天的攻防战打下来,湘军越打越精神,太平军却饿得连刀都举不动了,这差距能不大吗? 更要命的是制度问题,太平军后期搞了个“馆衙制”,把军队搞成了军阀割据。每个将领都有自己的小地盘,李秀成在苏州的忠王府,光私兵就养了3000人,还有800个工匠专门给他们打造兵器,可就是不肯分点兵支援天京。 湘军完全不同。“营官责任制”让每个将领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兵随将转”的制度确保指挥畅通。三万人的部队,行动像一个人一样协调。 将领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太平军这边,陈玉成26岁封王,李秀成38岁拜将,虽说年轻有为,但没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打仗全靠经验。 反观湘军那边,曾国藩、左宗棠都是翰林出身,饱读兵书,深谙韬略。就说雨花台之战,李秀成带二十万大军,连炮兵阵地都不会构筑,反被湘军36门劈山炮轰得人仰马翻,这战术水平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情报方面,湘军更是占尽优势。曾国藩在南京城外设“采编所”,专门策反太平军将领。据《能静居日记》记载,湘军的情报网连洪秀全每天吃什么都知道。这样的情报优势,让三万人围困三十万人成为可能。 回想1853年,林凤祥的两万北伐军所向披靡。士兵们带着三十斤火药、两杆火枪,一天走六十里。可十年后呢?天京城的武器库里,三分之一的“兵器”居然是削尖的竹竿,别说火枪了,连像样的刀剑都不够。 太平天国本来有机会改变命运,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里面有不少近代化的好主意,要是好好建设苏州的枪炮厂,而不是把钱花在盖1088间的天王府上,说不定历史真会改写。历史趣史谈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为何失败?太平军曾国藩

0 阅读:732

猜你喜欢

趣史談过去

趣史談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