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多番打听才知道,因为生活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1987年对越防御战中马占福用胸部顶住爆破筒,堵在敌人的枪眼上,最终壮烈牺牲,被誉为“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 作为一个来自青海大通的农家子弟,马占福身高不足一米六,瘦弱得像高原上的一株小草。贫困,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他亲眼见过母亲为了孩子们能有一口吃的,在风雪中弯下曾经挺直的腰杆,挨家挨户乞讨。这份记忆,像烙铁一样烫在他的心上,参军,成了他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最大期盼。 到了部队,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练射击,别人休息他趴在地上练到手肘磨破;练投弹,他从最初的45米硬生生把自己逼到了59米,夺得全连第三。 当南疆战事吃紧,部队组建“第一突击队”执行九死一生的攻坚任务时,马占福第一个报名,并且执意要当最危险的第一爆破手。 他说:“假如战场上需要一个人去牺牲,那就应该是我!”大战前夜,他伏在弹药箱上,一字一泪地给母亲写信,那封浸透了儿子思念与决绝的信里,一声声“娘”的呼唤,竟有二十六次之多。 他知道,此去或许就是永别。他对班长说:“如果我牺牲了,请别告诉我娘……”这是儿子对母亲最深沉的爱,也是最无奈的隐瞒。 1987年,那场惨烈的战斗打响。马占福如猛虎下山,率先炸毁了敌军一个重要火力点。但紧接着,敌人的暗堡机枪扫射而来,他腹部中弹,留下了一个深深地血口。 剧痛之下,他没有倒下,而是用三角巾死死勒住,拖着重伤的身躯,在弹雨中艰难地向那个威胁战友生命的暗堡爬去。 那短短三十米的距离,每一步都浸透了他的鲜血。当他爬到暗堡射击孔旁,奋力将拉燃的爆破筒塞进去时,敌人竟疯狂地往外推。 千钧一发之际,马占福用尽全身力气,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死死抵住爆破筒,确保它在碉堡内部爆炸!“轰!”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飞上了天,而年仅21岁的马占福,也永远倒在了那片南疆的红土地上。 英雄用生命换来了胜利,但他的母亲,却在他走后,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系。那点微薄的抚恤金,在那个年代的物价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不知道儿子在战场上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只知道,能让她依靠的儿子,再也回不来了。当部队的同志找到蜷缩在街角、啃着冷硬馒头的英雄母亲时,所有人的心都碎了。 二十五年后,马占福的弟弟才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凑够路费来到云南麻栗坡陵园,跪在哥哥的墓碑前痛哭失声:“哥啊,娘直到闭眼,都没能凑出路费来看你一眼啊!” 这撕心裂肺的哭喊,道尽了家属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艰难。 “忠孝难两全”,在马占福身上,是如此悲壮的写照。他为国尽忠,义无反顾;对母尽孝,却只能在诀别的家书中倾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那一声声“娘”来表达无尽的牵挂。 英雄的牺牲重于泰山,但英雄母亲的晚景凄凉,却像一根针,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人。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当代黄继光”——马占福》
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
谦与谦寻
2025-05-26 17:55:3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