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近期一系列强硬政策引发全球哗然。这位美国前总统在寻求访华未果后,突然调转枪口对美国内部连出重拳,其激进举措让国际社会大跌眼镜。
首当其冲的是美国顶尖学府哈佛大学。5月22日,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取消哈佛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并冻结该校高达27亿美元的联邦经费。这一决定直击哈佛命脉——国际学生每年为该校贡献约8.7万美元的高额学费,失去这一重要收入来源将严重影响其学术地位。更戏剧性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国际名校立即展开“抢人大战”,公开承诺接收受影响的哈佛学生。这一政策不仅打击了美国高等教育声誉,更可能引发人才外流。
紧接着在5月23日,特朗普将矛头指向科技巨头苹果公司,威胁要对在中国生产的iPhone加征25%关税。这一政策暴露出其对全球产业链认知的严重不足。苹果供应链涉及全球187家顶级供应商,其中150家在中国。2013年苹果曾尝试在美国生产Mac Pro,却因连一颗螺丝钉都要依赖亚洲供应商而遭遇严重延误。业内分析显示,即便承受25%关税,苹果在中国生产的利润仍高于回迁美国。
最令人瞠目的是,特朗普又对长期盟友欧盟举起关税大棒,提议自6月1日起对欧盟商品加征50%关税,理由是其每年“赚走美国2500亿美元”。这一决定立即引发欧盟27国强烈反弹,法国更是直言不讳地批评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在5月25日又突然宣布将关税实施日期推迟至7月9日,被外界嘲讽为“关税版狼来了”的游戏。
这一系列政策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可能适得其反。打击哈佛可能削弱美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威胁苹果将扰乱全球科技产业链;对欧盟加税更会损害跨大西洋盟友关系。观察人士指出,特朗普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最终买单的将是美国普通民众——留学生、消费者和企业都将成为受害者。
值得玩味的是,这些激进政策恰逢特朗普外交受挫之际。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其转移国内注意力的政治操作,也有人认为这是战略失误的表现。但无论如何,当一国开始用关税大棒对内开刀时,其政策逻辑已令人担忧。这场“自残式”的政治表演,正在考验美国乃至全球的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