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连云港一小学生,河边捡到一对黄色玉猪,拿回家,母亲觉得不吉利要丢掉,小孩却偷偷藏起来,几天后有人上门:“2000块卖我!” 1962年夏天,连云港农村一个叫刘爱国的小男孩,才7岁,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妈种地养活一家子。他从小好奇心重,喜欢在村子旁边的河边转悠,捡点小石头、破瓦片当宝贝玩。那年夏天一场大雨,河水冲刷出不少泥土,刘爱国照旧去河边晃荡,在湿乎乎的泥里翻出两块黄澄澄的东西,乍一看像小猪,挺沉,用手一摸还有点滑溜。回家用水一洗,露出精致的雕刻,他越看越喜欢,觉得这是个稀罕玩意儿,舍不得扔。 刘爱国把这两块玉猪拿回家,母亲张梅一看就皱了眉。她是老一辈人,迷信多,见这东西黄不拉几,又是从河边捡来的,直觉不是啥好兆头。她听说过村里老人讲的故事,说河边冲出来的东西可能是古墓里的陪葬品,沾了晦气,留着会倒霉。张梅心里发毛,催着刘爱国赶紧扔掉,别惹麻烦。可刘爱国哪舍得?这玩意儿在他眼里比啥都值钱,嘴上不说,心里早打定主意要留着。他趁着母亲忙活,偷偷把玉猪塞进自己的棉被底下,藏得严严实实。 过了几天,村里来了个外人,穿着灰色长衫,手里捏着一包烟,嗓音低沉,跟张梅打听有没有人捡到啥稀奇东西。张梅起初没多想,随口说自家小孩捡了两块黄石头。那人一听眼睛就亮了,非要看看。张梅喊刘爱国把东西拿出来,小孩磨磨蹭蹭从棉被里掏出玉猪。那人盯着看了半天,沉声说愿意出2000块买下来。2000块在1962年是啥概念?普通人家一年都攒不了几十块,这钱够盖几间大瓦房了!张梅愣住了,既心动又害怕,总觉得这事太蹊跷,怕是来路不正,最后还是咬牙拒绝了。 没过多久,村里来了几辆车,下来一群人,有穿制服的警察,还有带工具的考古队。他们直奔刘爱国家,说是接到举报,怀疑河边捡到的东西可能是文物。警察问了经过,刘爱国老老实实把玉猪交出来。考古队的人接过一看,立马确认这是西汉时期的玉器,可能是夫妻合葬墓的陪葬品,雕工精湛,价值没法用钱衡量。他们顺着河边挖下去,果然找到更多散落的陶片和玉器,证实附近埋着一座古墓。玉猪后来被送到连云港博物馆,成了镇馆之宝,听说至今还摆在那儿。 刘爱国那时候还小,不懂啥叫文物,只知道自己捡的东西挺厉害。考古队的人夸他有功,还跟他讲了玉猪的历史,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得归国家。他虽然有点舍不得,但也明白这不是自己能留的,就痛快交了上去。村里人听说后都说他傻,放着2000块不要,可他压根没后悔。那年月,国家穷,文物能保下来不容易,刘爱国的举动虽小,却实打实帮了忙。 这事儿在刘爱国心里埋了根。他开始对河边、古墓这些东西着迷,放学就往考古队那儿跑,看他们挖土、刷子清理东西,觉得特有意思。考古队的领队看他感兴趣,送了他一本讲古墓的书,还给他讲汉朝人怎么下葬,陪葬品有啥讲究。刘爱国听得眼睛都发亮,从那时候起就立了个目标,长大要干这个。他后来真考上了大学,学了考古,毕业后全国各地跑,挖出不少重要遗迹,成了圈子里有名的考古学家。 1962年的连云港,农村还很穷,大伙儿忙着吃饭,没几个人在意地下埋着啥。刘爱国捡玉猪纯属意外,可这事儿却连上了历史和现实。那时候国家刚起步,文物保护没啥条件,靠的就是普通人的一点点自觉。2000块对张梅是天文数字,她却没卖,怕惹麻烦,这种朴实的想法反而保住了文物。刘爱国从小男孩到考古学家,也是个巧合,但这巧合里藏着那代人对未来的盼头。 那对玉猪不只是两块石头,它带着西汉时候的故事,告诉后人那时候的人咋生活,咋想问题。刘爱国交给国家,不是丢了宝贝,是让更多人知道过去。连云港博物馆能有这镇馆之宝,也多亏了当年的机缘。文物这东西,不属于一个人,属于老祖宗留下的根,谁都不能随便拿走卖掉。 长大后的刘爱国没忘那年夏天的事。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挖过战国墓、汉代遗址,还找到过失传的古器。他常跟人说,小时候捡玉猪是运气,长大了干考古是责任。听说他晚年还回连云港看过那对玉猪,感慨自己一辈子跟这些老物件打交道,值了。他的故事不光是个人经历,也是个时代的影子。
我一个朋友是哈尔滨一所央企的研发工程师,他找了个媳妇,是小学老师,他说现在过得痛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