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5-26 19:57:08

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艰难度日。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让他得到了去厦门大学工作的机会。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陈景润是新中国数学界绕不开的名字。 这位后来震动国际数学界的学者年轻时走过一段崎岖道路,他身上既有天才的耀眼光芒,也带着普通人的困顿挣扎。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都由国家分配工作,1953年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陈景润被安排到北京某中学任教。 这个面色苍白、身形单薄的青年抱着教案走进教室时,迎接他的是满堂掌声。 可当他的目光撞上几十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喉咙突然像被无形的手掐住了。 准备好的开场白消失在空气里,粉笔在黑板上划出断断续续的线条,数学符号倒是流畅地从他指尖流淌出来。 学生们发现这位老师有个奇怪的习惯:总爱面朝黑板讲课。 只要对着墨绿色的板面,那些艰深的数学公式就能化作清泉从他口中涌出。 可一旦转过身来,泉水就变成了断线的珠子,噼里啪啦砸在地面上。 教室里渐渐响起窃窃私语,有胆大的学生开始模仿老师推眼镜的小动作,陈景润的额角渗出细密汗珠,粉笔头在指间捏成了两截。 校长办公室里堆满了家长来信,有的要求调班,有的直言"请换个会说话的老师"。 陈景润的办公桌上渐渐堆起药瓶,原本就瘦削的脸颊凹陷得更深了。 他试过跟着老教师学讲课技巧,可站在观摩教室后排,耳朵里灌进来的全是自己擂鼓般的心跳。 医院诊断书上"神经衰弱"四个字,成了他频繁请假的理由。 转机出现在老校长王亚南来京开会期间。 这位厦门大学校长在教育部走廊里听见有人议论:"厦大高材生连课都讲不利索。" 追问之下才知道说的是他引以为傲的学生。 当天下午,王亚南在病房找到了正抱着《堆垒素数论》啃读的陈景润,青年慌乱藏书的动作让老校长心头一酸。 那本深奥的数学专著边角磨损得厉害,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纸条。 三天后,陈景润抱着行李站在厦门大学图书馆门口。 王亚南给他安排了个闲差,图书管理员。 别人眼里枯燥的编目工作,在他这里成了打开宝库的钥匙。 清晨开馆时他第一个进来,晚上闭馆时管理员要催好几遍他才肯离开。 有同事看不惯他整天泡在书堆里,老校长却摆摆手:"让这孩子在数字堆里打滚吧,三尺讲台装不下他的天地。" 1957年秋天,陈景润寄给华罗庚的论文《塔内问题》摆上了中科院数学所的办公桌。 纸页上工整的推导过程让这位数学泰斗眼前一亮,特意在学术会议上拿出论文说:"我们这里有个年轻人,默默做了件漂亮活。" 第二年春天,陈景润收拾行囊北上,这次等待他的不再是令他惶恐的讲台,而是摆满演算纸的研究室。 很多人说陈景润是幸运的,遇到了识才的伯乐。 可了解他的人知道,在重返厦大的四年里,图书馆长椅上永远留着属于他的体温。 那个单薄的身影日复一日埋首书海,窗外的凤凰花开了又谢,他手边的笔记从薄薄一本积到半尺高。 王亚南校长每次路过阅览室,总要驻足看一会儿那个专注的背影,就像老农看着抽穗的稻苗。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陈氏定理"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数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当年那个在讲台上手足无措的年轻人,终究在泛黄的稿纸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语言。 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学生大概不会想到,这个说话结巴的老师,后来能用最简洁的数学符号与全世界对话。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新华视点——陈景润曾失业摆书摊 是谁改变了他的命运?)

0 阅读:0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