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先生骤然离世,当时连医生都未能查明确切病因,直到四十八年后,上海

自由的吹海风 2025-05-27 06:09:04

1936年,鲁迅先生骤然离世,当时连医生都未能查明确切病因,直到四十八年后,上海医学专家通过重新研究当年保存的X光影像,终于揭开了这个尘封已久的谜团。 【消息源自: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2001年南海出版公司;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医疗档案;1984年上海结核病专家研讨会纪要】 1936年的上海,秋天的风里带着黄浦江的腥味。大陆新村9号二楼的书房,台灯亮到凌晨是常事。鲁迅把钢笔插回墨水瓶,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这年他咳得厉害,瘦得颧骨像两把刀,可写字的力道还是能戳透纸背。 "先生,该吃药了。"许广平端着搪瓷杯进来,杯底沉着褐色的药渣。鲁迅摆摆手,突然弓着背咳起来,手帕上沾着血丝。"怕是又着凉了。"他嘟囔着,却把染血的手帕团紧了塞进袖口。 隔壁诊所的须藤医生每周都来,听诊器在鲁迅背上滑来滑去。"慢性支气管炎,静养就好。"这个日本老头总这么说。六月份拍的X光片躺在抽屉里,上面左肺那块阴影有铜钱大,可须藤只说"肺气肿"。 10月17日夜里,鲁迅突然烧得像块炭。许广平摸着丈夫滚烫的额头,听见他牙齿打颤的声音。"我去叫须藤先生!""不必..."鲁迅想拦,话没说完就咳出一口血痰。穿和服的医生半夜赶来,量完体温却说:"感冒发热,打针退烧就好。" 第二天清早,鲁迅的呼吸声像漏气的风箱。周建人冲进诊所时,须藤正在磨手术刀。"要穿刺抽胸水。"三弟盯着医生发颤的手:"肺里到底是什么?""炎症积液。"针管扎进去,抽出来的液体泛着诡异的粉红色。 19日凌晨三点,鲁迅突然抓住床单,指甲把棉布撕出裂口。许广平记得丈夫最后的声音像生锈的门轴:"...闷...透不过气..."须藤的肾上腺素针扎下去,针头弯在突起的肋骨上。五点二十五分,书桌上的闹钟还在走,墨水缸里映着熄灭的瞳孔。 葬礼那天,施存统举着"民族魂"的白布幡走在灵柩前。送行的队伍排过三条马路,穿长衫的学生和穿短打的工人都红着眼。没人注意须藤医生悄悄搭上了去横滨的货轮,诊所病历本上1936年10月那几页,后来被发现墨迹深浅不一。 四十八年后,上海结核病院的灯箱前,老专家举着1936年的X光片摇头:"这么大的肺大疱,当时随便哪个放射科都该看出来。"片子上的黑影现在清清楚楚——左肺下叶像个吹破的气球,破裂的气胸足以在三分钟内要人命。而磺胺药就在医院的药柜里,一支才两块银元。 许广平晚年总摩挲着那个搪瓷杯,杯沿的豁口像道咬痕。"要是换中国大夫..."她没说完的话,飘进大陆新村9号永远锁上的书房。书桌上未合拢的墨水瓶,1984年专家去看时,居然还没干透。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自由的吹海风

自由的吹海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