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38年,终于攒下300多亩田、3800吊钱,接着盖了一

尔说娱乐 2025-05-27 10:39:44

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38年,终于攒下300多亩田、3800吊钱,接着盖了一座大房子,谁料,他跑到穷人家里,挨家挨户跪下磕头:“求求你跟我走吧,我什么都包,还帮你干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888年,山东一个镇子上发生了一件震惊所有人的大事。   那个常年在街上乞讨,穿的破破烂烂的武七,竟然在堂邑柳林镇盖起了宅子!   不仅如此,在此之前,他还在三个地方,买了三百多亩地!   在那个年代,有这么多地,基本上后半生都可以衣食无忧。   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乞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钱?   武七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甚至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也一点都不为过。   7岁那年,父亲去世之后,他就跟母亲过上了流浪乞讨的生活。   那时候的他还比较小,没乞讨太长时间,就跟着哥哥回乡干农活。   武七一天学都没有上过,大字也不识一个。   14岁,长大一点的武七就去了一家大户人家中做长工。   然而,在这里,他的待遇却连牲畜都不如。   在那些有钱人眼中,下人的命不是命,可以任由他们拿捏。   那些识字的、有点文化的人或许还能吃上一口热饭。   但是,武七不认识字,也不会讨好别人。   不仅是主人可以随意打骂他,就连那些下人也将他当“狗”一样使唤。   因为不识字,武七吃了一个大亏。   尽管遭受了非人的对待,但是武七还是在这个地主家里干了好几年。   没想到,在结算工钱的时候,对方却欺负他不认识字,拖欠了三年的工钱不给。   或许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这只是他们几顿饭的钱。   但是对于武七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武七去找对方讨要说法。   结果钱没要回来,他还被暴打一顿,丢了出去。   和他一起的人都嘲讽他,说他是一个“无赖”。   这次屈辱的事情,让武七深深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间,但是,他想让其他和他一样出身的孩子能读上书。   但是,想要完成这个梦想,他需要很多钱。   就这样,武七又开始干起了老本行:乞讨。   和其他乞丐可怜兮兮的乞讨不同,武七自己编了一个“办义学要饭歌”的顺口溜,一边唱一边乞讨。   那些有有钱人觉得有意思,给的钱也会多一点。   为了能赚更多钱,武七简直将“死皮赖脸”发挥到了极致。   遇到那些比较吝啬的人,他就缠着对方,用一首首顺口溜让对方掏钱。   有时候遇到脾气不好的人对他动手,他也笑呵呵地不生气。   对方气消之后,觉得不好意思,也会乖乖掏钱。   他将自己的头发剃到只剩下了一个小辫子,以此来逗那些人一笑。   尽管乞丐的身份让人很嫌弃,但是他却乐在其中。   他吃着发霉的菜、啃苦涩的树根,却将讨来的比较好的食物和衣服都换成了钱,然后攒起来。   攒了钱之后,他买了地,还修建了大宅子。   其他人以为他是要给自己住,没想到这却是一个义学。   义学修建好之后,他到那些贫寒人家,一个一个跪着求他们将孩子送去上学。   靠着这种方法,他招到了第一批的五十多个学生。   有些学校和学生,没有老师也不行。   武七就又去磕头请老师来教学,每次宴请老师的时候,他都会将好吃的留给他们,自己只吃一些残羹剩饭。   在他的努力下,老师治学严谨,学生们也都很勤奋。   1890年,武七又和寺院合作,修建了第二所义学。   山东巡抚张曜直到武七的行为后大为感动,下令召见了他。   他免除了义学的徭役,并捐款200两,用于义学的相关事宜。   张曜还给武七取了个名字:武训。   他将武训的事情上报给了光绪帝,光绪帝颁给他了一个“乐善好施”的牌匾,还授予他“义学正”名号。   从这之后,武训声名大噪。   1896年,武训去世,享年59岁。   他两袖清风,只给后人留下了好几座义学。   他乞讨38年,自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却帮无数穷苦人家的孩子逆天改命。   武训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义丐”武训:行乞30年只为办教育,58年的人生堪称传奇)

0 阅读:1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