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景泰:美式“信息洪流”,影响舆论的危险游戏】#美式信息洪流影响舆论的危险游戏# 今年1月20日以来,美国政府以惊人的速度接连发布、实施了多种多样的公告与政策,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这是试图通过制造海量信息,削弱反对者的可能回应,并大幅增加媒体事实核查的难度。简而言之,这就是所谓的“信息淹没战术”(Flood the Zone)。这一概念,最初源于美式足球中进攻方通过密集攻势来压制对方防守的策略,后被引申到政治传播和舆论塑造领域。
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在多个领域应用了“信息淹没战术”。首先,一大批行政令相继被签署,例如赦免参与2021年1月6日国会暴动的示威者、削减对外援助、加强对非法移民的打击、取消多元化计划,以及对全球钢铁和铝进口加征关税等。如此高频率、跨领域的举措,让全球舆论的焦点被美国政策消息持续占据。其次,一些高调且夸张的外交声明接连被发布,例如公开威胁要购买格陵兰、夺取巴拿马运河,甚至提议将加拿大变为美国的第51个州。此外,还利用重量级人物制造混乱。马斯克主管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后,对联邦政府进行全面整顿,制造了大量重磅新闻。
从效果来看,“信息淹没战术”就是保持信息的进攻态势,主导叙事,让批评几乎难以持续,从而实现对舆论的操控和话语权的获取。具体而言,通过不断发布新政策、推文或突发性声明,可以迅速主导新闻周期。这种做法让批评者难以形成持续且集中的反击,避免了对手对某些敏感政策或负面事件的深入追责。其次,“信息淹没战术”不仅在数量上制造信息过载,还通过信息内容的极端性与不可预测性使公众感到疲倦。有些信息时常是极端化的,而且涉及贸易政策、移民问题、国际关系等多方面议题,这些议题不断交替,让公众和媒体变得麻木疲倦,从而有效地减弱了对其政策的批评声浪。此外,通过“信息淹没战术”,反对者的批评容易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难以制造有效的“信息攻势”。
虽然美国政府“信息淹没战术”涉及的话题多样,但其本质模式是在舆论场构建“后真相的叙事闭环”。所谓“后真相”,是指在信息传播和政治宣传中,情感和个人信仰往往比事实和证据更能影响公众认知。在推行“信息淹没战术”的过程中,情感与简化的叙事框架取代了理性与复杂的事实讨论,形成一个封闭的叙事闭环。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作为这一策略的核心口号,代表“美国优先”的情感诉求,其本质并非围绕具体政策的优劣展开,而是通过激发对“失去的美国梦”的怀旧情感与对现状的不满,形成一种强烈的情感认同。例如,美国政府对移民、经济全球化的强硬立场以及对经济问题的激烈言辞,大多都是通过“简单重复”和“情感绑定”来强化其支持者的情感诉求。移民问题被简单化为“非法移民入侵”的对立情境,经济全球化则被描绘为“美国工人受到威胁”。这些议题通过情感化的语言设计,被转化为支持者可以感同身受的“战斗”目标。这样的结果大多是,支持者的情感反应被尽可能激发,批评者和媒体则往往陷入无休止的事实辩驳中,无法从根本上挑战这一情感化的叙事框架。
“信息淹没战术”的广泛应用,还体现在社会化传播环境下,西方的政治宣传从依赖媒体设置议程,到直接主导甚至操纵议程的转型。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西方的政治宣传主要依赖新闻媒体来设置议程。通过发布新闻、参加新闻发布会等形式,政治力量可以借媒体话语权引导公众关注特定议题。这种传统的“议程设置”通常是间接的,并且依赖媒体的报道框架与选题取舍。然而,在社会化传播环境下,西方政治力量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来影响议程设置,还能直接在社交平台进行信息轰炸,迅速主导新闻周期,使自身能够通过发布信息的数量和频率,主动设置和操控公共议程,直接影响公众注意力。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信息轰炸,不仅打破了议程设置的传统模式,而且巧妙利用信息的数量优势与叠加效应,迫使媒体与公众进入“信息洪流”,引导公众认知,并塑造对特定事件的集体反应。因此,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舆论战”,其核心在于将舆论战转变为情感战、身份战,使舆论变得极度简化和情感化,将公众讨论的焦点引导到特定的方向,进而在多变的“信息洪流”中主导并维持话语权。
不过,现在就判断美式“信息淹没战术”是有效的,还为时过早。持续不断的信息混乱,很可能会让其支持者也感到厌倦。无论如何,对之保持高度警惕,筑牢认知防线,避免成为“信息淹没战术”的认知俘虏,是当下面对它的应有姿态。(作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汤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