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7月19日,被围攻11年天京城破,数万军民被屠杀殆尽。但是太平天国余部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5-27 14:41:08

1864年7月19日,被围攻11年天京城破,数万军民被屠杀殆尽。但是太平天国余部仍有40余万。其中侍王李世贤转战江浙,扶王陈得才活动于河南和陕西等地,而汪海洋、赖文光活跃于江西、广东等地。不过太平军人心已散,广西出来的老兵已所剩无几。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863年的天京城笼罩在炮火硝烟里。 洪秀全带着最后的亲信死守城池,城外层层叠叠围着湘军的营帐。 老百姓早就断了粮,守城的太平军饿得连刀枪都举不稳。 这场围城战打了整整十个月,到第二年夏天,城墙根下堆的尸体比城墙垛子还高。 7月19那天,湘军用炸药轰塌了南门城墙,潮水般的清兵涌进城来,十六岁的幼主洪天贵被人从龙床上拽起来,连龙袍都没穿整齐,就被几个老臣架着从水西门逃了出去。 要说这天京城破得实在蹊跷。 当时长江两岸还散落着四十多万太平军,光是李世贤手下就有二十万精兵。 可这些在外打仗的王爷们各怀心思,谁也没派一兵一卒来救驾。 城破前三个月,洪秀全就咽了气,临死前还做着"天父接引"的美梦。 他哪知道,自己亲手封的那些王爷们早就在外头另立山头了。 跑得最快的要数李世贤,这个被洪秀全封为侍王的年轻将领,带着人马在江西福建转悠。 要说他打仗确实有两下子,去年在浙江把曾国藩逼得差点跳了鄱阳湖。 可这人有个毛病,见着清军主力就跑,专挑软柿子捏,天京告急那会儿,他正带着人在漳州吃荔枝,说是要"养精蓄锐"。 手底下谋士劝他回师救驾,他倒好,把酒杯往地上一摔:"救什么驾?咱们自己就是驾!" 要说太平军里最会钻山沟的,还得数汪海洋,这人原本是广西山里的土匪头子,投了太平军后跟着石达开南征北战。 天京城破时,他正带着十几万人马在河南跟清军死磕。 后来听说幼主逃出来了,他倒是派了支队伍去接应。 可惜半路遇到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两千多人全成了刀下鬼。 打这以后,汪海洋就带着人马在五岭山区转悠,今天抢个县城,明天劫个粮仓,倒把两广的清军折腾得够呛。 最让人唏嘘的是赖文光。 这位老将从金田起义就跟着洪秀全,天京被围时带着五万人马死命往东打,可清军早把长江封得铁桶一般,眼瞅着离南京还有三百里,硬是被左宗棠的楚军截在半道。 后来他学聪明了,带着残部和北方的捻军合伙,在河南山东地界跟清军玩起了捉迷藏。 要说这捻军也是奇人,马背上吃饭睡觉,打起仗来像阵风,愣是把僧格林沁拖死在曹州府。 不过要说太平军最后的气数,还得看谭体元,当时李世贤和汪海洋都死了,剩下的人推他当了大元帅,要说他确实有能耐,带着几万人从江西钻进福建,又翻过武夷山进了广东。 在嘉应州那场突围战,他让士兵把棉被浸湿裹在身上,顶着枪子儿往外冲,可惜队伍里早出了叛徒,逃跑路线早被清军摸得一清二楚。 最后在黄沙嶂那个鬼见愁的山沟里,谭体元身中七枪坠了马。 清兵把他绑在松口堡城楼上凌迟时,这汉子硬是没吭一声。 这些太平军残部虽说各有各的活法,倒有件怪事——谁都不肯剃头投降。 汪海洋在梅州被围时,清军送来劝降书,他当场撕了扔火盆里:"老子当年杀县官那会儿就没想活!" 李世贤在福建深山躲了半年,出来发现手下全跑光了,愣是单枪匹马去找汪海洋,结果让人捅死在营帐里。 要说这些人图什么?后来有个老太平军在牢里说过实话:"早就是阎王簿上的人了,多杀个清妖算赚的。" 清廷那帮大臣也头疼。 曾国藩在奏折里写:"剿发匪易,剿心匪难。" 这话说得在理。这些太平军残部就像野火,扑灭了一处又冒出来一处,左宗棠在浙江追了李世贤三年,李鸿章在苏南天天防着汪海洋偷袭。 最要命的是这些人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谭体元在潮州那会儿,老百姓半夜往他营里送米;赖文光在山东,大姑娘小媳妇都帮他们补衣裳。 清廷这才明白,光靠刀枪解决不了问题,还得收买人心。 要说这场大乱的根子,还得从洪秀全身上找。 定都南京后,他把自己关在天王府里炼丹修仙,军政大事全交给族弟洪仁玕。 那些跟着他起家的老兄弟,不是被杀就是被逼走,石达开出走时带走了二十万精兵,韦昌辉被杀时牵连了三万多将士。 等曾国藩围了南京城,城里能打仗的王爷就剩个李秀成,还是个光杆司令。 这场折腾了十四年的大乱,最后死在湘军手里的太平军少说百万。 可仔细算算账,清廷也没落着好——江南财税重地打成白地,八旗绿营的底子全打光了,后来不得不靠汉人军阀撑场面。 洋人倒是捡了便宜,借着帮清廷打仗的机会,把长江沿岸的码头占了个遍。 所以说到底,这场仗没有赢家,苦的都是老百姓。 信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