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

尔说娱乐 2025-05-27 15:39:20

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分到北京四中教书,学校却因口齿不清辞退他。之后他摆摊租书,艰难度日。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却让他得到了去厦门大学工作的机会。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3年秋天,厦门大学数理系的大三学生陈景润响应国家的建设号召,到北京市第四中学当了一名数学老师。   按理来说,他一个高材生,教初中数学应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才对。   但没想到,这段经历却成为了他职业生涯上的“滑铁卢”。   陈景润的性格非常内向,也不善言谈。   踏上讲台的时候,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陈景润将自己准备的开场词忘得一干二净。   他说不出话,只能手忙脚乱地拿起粉笔开始讲题。   说起数学之后,他的心才逐渐平静下来。   当面朝着黑板的时候,他能滔滔不绝。   但是,一旦看向学生,他瞬间就“偃旗息鼓”。   同学们问他题目的时候,他也结结巴巴说不出来。   更重要的是,他操着一口浓重的福建口音,听起来很费劲。   第一节课下来,陈景润筋疲力尽。   同学们将陈景润的问题反映给了校领导。   校领导也尝试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无法改善陈景润的情况。   毕竟,他不是专业能力不强,而是性格原因。   渐渐地,学生们对陈景润的意见越来越大,家长们也纷纷到学校提出抗议。   在重压之下,陈景润的身体也开始出现问题,频繁去医院。   一年之后,学校只能辞退了他。   陈景润非常沮丧。   自己已经21岁,却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   看着父亲拖着年迈的身体去给他买药,陈景润就觉得非常愧疚。   身体稍微好一点之后,陈景润就去摆了一个租书摊度日。   摆好摊之后,他就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看数学书籍。   这样一天下来,他能有几毛钱的收入。   月上枝头、路灯亮起之后,陈景润再推着车回家。   一个高材生去做这种工作,大哥陈景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有一次,他见偶遇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向他说明了陈景润的情况。   王亚南觉得陈景润是个可造之材,于是就开始为他到处奔波。   在那个时候,一次分配就可以定终生。   尤其是像学校这样的地方,人员流动并不容易。   终于有一天,父亲气喘吁吁地找到他的租书摊,递给他了一个信函。   王亚南邀请他去厦门大学当资料员。   这份工作不需要和被人接触,陈景润就在阅览室中,每天研究各种数学书籍,还能领到几十元的工资。   陈景润非常感谢王亚南。   而王亚南对他的帮助还远不止于此。   1955年,王亚南推荐陈景润当了数学系的助教。   他有了一个几平米的宿舍,虽然冬冷夏热,条件也很一般,但是陈景润已经非常满意。   他每天沉浸在自己的数学世界中,只要没什么事,他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在这段时间,陈景润完成了论文“塔里问题”,还改进了华罗庚在对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这篇论文引起华罗庚的重视。   他意识到,陈景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1957年,陈景润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华罗庚组织的数学讨论班中的一员。   这个讨论班主要研究的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在中科院中,陈景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1972年,陈景润证明了“1+2”,并将证明过程发表在了《中国科学》上。   这篇文章引起了国内外数学界的巨大轰动。   之后,他的待遇越来越好,还在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   然而,在1984年,陈景润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   尽管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医院中度过,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研究。   1996年3月19日,这位伟大的数学家还是离开了人世。   对于陈景润来说,王亚南是他的恩师,更是他的伯乐。   而陈景润也将一生的时间,都用在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上。 主要信源:(新华视点——陈景润曾失业摆书摊 是谁改变了他的命运?)

0 阅读:2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