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刚提出“并购说”!他手下的马仔就出来试探大陆民意!明明能够拖死你们,为啥要

蕊蕊聊过去 2025-05-27 18:42:21

赖清德刚提出“并购说”!他手下的马仔就出来试探大陆民意!明明能够拖死你们,为啥要付钱呢?   赖清德刚抛出“并购说”,还没等风头过去,他手下的马仔就急吼吼地跳出来试探大陆民意。这事儿蹊跷得很——明明拖时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慢慢耗着就能让对岸头疼,为啥偏偏这时候要急着“付钱”呢?这里头的算盘打得响,到底是想试水温,还是另有阴谋?   赖清德,1959年生在新北万里一个矿工家庭,家里条件苦得不行。爹走得早,妈一个人拉扯六个孩子,他从小就得帮着挑水劈柴,日子过得紧巴巴。靠着拼命读书,他考上台大医学系,后来还跑去哈佛拿了个公共卫生硕士。回台湾后,他在医院当过内科医生,干得挺扎实。后来因为支持陈定南参选,他一脚踏进政坛,从台南国大代表干起,加入民进党后一路往上爬。   当过四届“立委”,推过医疗改革,但因为“台独”立场惹了不少争议。2010年当上台南市长,搞了点英语教育和绿化项目,成绩有,但脾气硬,地方上也有不少人跟他不对付。2017年当“行政院长”,结果2018年民进党选砸了,他拍拍屁股辞职。2020年当副手,2024年以40.05%的得票率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喊着“抗中保台”继续干。   这人经历不简单,从底层爬上来,韧性十足,但政治路线上一直强硬得很,尤其在两岸问题上从不松口。这次“并购说”一出,又是他老套路的新花样。   2025年5月,赖清德在一次媒体采访中甩出这么句话:“中国是大公司,台湾是小公司。你要并购我,得你提条件,不是我主动开口。”这话听着新鲜,细琢磨却不陌生,就是拿企业并购打比方,把两岸关系往“交易”上扯。说完没多久,他团队就忙开了,亲绿智库发报告,社交媒体推热搜,标题都挺唬人,比如“赖清德大胆喊话北京”。     这招明显是精心算计过的。大陆这边官方没吭声,但网上炸了锅,有人骂“台独新把戏”,有人笑“拖了几十年还想拖多久”。岛内反应也两极化,绿营捧他“务实外交”,蓝营批他“没事找事”。民调显示,55%的人对他不满意,经济烂摊子和两岸僵局让老百姓怨气不小。   赖清德为啥这时候放这招?背景挺复杂。特朗普最近提了“和平统一”,让他压力山大;岛内经济又不景气,支持率低得惨,他得找个法子转移视线。“并购说”就是个幌子,表面上看是抛议题,实际上还是想探探大陆底线,顺便给自己加点筹码。     “并购说”刚出口,赖清德那帮幕僚就坐不住了,赶紧操作舆论,想看看大陆啥反应。这动作快得有点反常。按理说,他们最擅长拖字诀,慢慢耗着大陆,时间越长筹码越多。可这次不一样,他们像急着交作业似的,非要立刻知道对岸态度。   这背后有啥逻辑?一是怕拖久了大陆真出手,他们得先摸清底牌;二是岛内压力太大,得赶紧造点声势稳住阵脚。试探民意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放个风筝,看看风往哪吹。网上那些“拖多久”“新花招”的评论,其实他们早料到了,就是想借这些声音给自己找台阶下。     说到“付钱”,这可不是真掏现金,而是指赖清德团队为啥不继续拖着,非要主动出招。拖时间是民进党老套路,两岸关系越僵,他们越能靠“抗中”捞政治资本。大陆这边耐心也不是无限的,但过去几十年,拖着拖着也就拖习惯了。   答案就在“急”字上。外部看,特朗普的言论让“和平统一”听着不那么遥远,赖清德得赶紧表个态;内部看,经济差、支持率低,他不搞点动静怕撑不到下半场。这“付钱”其实是政治成本,主动挑议题是想换个喘息空间。可这成本划算不?大陆不接茬,他这钱等于白花了。     “并购说”热闹了几天,很快就凉了。大陆官方懒得搭理,学者和网友质疑他没诚意。岛内蓝营骂他玩文字游戏,白营让他别瞎折腾专心搞经济。赖清德后来说“两岸得谈出结果”,但没下文,等于给自己留了个后门。   后续咋样?2025年下半年,美国大选前,华盛顿对台海态度不明,赖清德趁机跟美方签军购、搞军演,还放话“大陆没诚意就自立”。这套路明摆着是拖延老戏码,“并购说”就是个引子,没啥实质内容。两岸关系还是老样子,紧张归紧张,僵局没破。他想靠外交和军事实力撑场面,但地缘政治这盘棋,他动不了几步。     赖清德打的算盘挺清楚:用“并购说”试水温,转移岛内焦点,再靠美国撑腰拖时间。可现实没那么配合。大陆不咬钩,岛内不买账,美国也未必真管用。这招看着热闹,实际效果稀松平常。   他这人政治生涯一直靠硬撑,从矿工子弟到领导人,韧性是真有,但策略上老是那几招。两岸问题不是靠喊口号就能解决的,“并购说”不过是又一个烟雾弹,扔出去没炸响,反而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统一这事儿,还是个遥远的问号。

0 阅读:95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