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台湾很可能走解放天津的路子。即;解放军通告台湾交权的最后期限,期限内台湾置若罔闻依然备战,最后期限一过,解放军发起武装进攻,三天后台湾解放。
我们现在对台湾可以说是唾手可得,就像我们解放天津的时候。1948年12月,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先以距敌30里的包围圈形成威慑,再用10天压缩至5里范围,最后总攻前夜推进到1里距离,用“温水煮蛙”的节奏瓦解守军意志。
14日总攻时,200门火炮撕开和平门防线,38军与39军从西、7纵与8纵从东实施“拦腰斩断”,仅用6小时便实现金汤桥会师。这种“外科手术式切割”的战术,将天津分割为南北孤岛,迫使陈长捷困守地下室束手就擒。
对比今日台海,解放军的“区域拒止”体系恰似升级版包围网:北斗卫星织就的天眼取代了地下党偷绘的城防图,东风-17的“水漂弹”比当年突破地堡的爆破组更致命。 而台军所谓“海峡天险”,在福建舰电磁弹射的歼-35面前,不过是现代版护城河。 天津战役前,解放军曾给陈长捷24小时考虑投降,甚至承诺“保障官员生命财产安全”。但傅作义“坚守就有办法”的谎言,让13万守军沦为炮灰。
这种“先礼后兵”的智慧,在台海演化成更复杂的心理战:当解放军绕岛演习划定“火力走廊”,当《反分裂国家法》划出红线,本质都是新时代的“最后通牒”。
不同的是,现代信息战让威慑更精准。天津战役时地下党用裱糊老人照片传递情报,如今大陆无人机可直接向台军阵地投送劝降二维码;当年陈长捷因误判援军贻误生机,而今美日“协防承诺”早被东风-26的关岛覆盖半径戳破。
天津解放后的接管堪称典范:24小时内恢复水电,三个月完成土地改革,更用“华北物资交流大会”重启经济血脉。
这种“打碎旧机器、重建新秩序”的能力,在台海预案中体现为“北平模式”的柔性——平潭岛已建好台胞应急通道,厦门储备着万台身份证办理设备,甚至台积电工程师的“北漂”安置方案都已列入议程。
而台当局的困局比陈长捷更甚:金门炮战时期“反攻大陆”的幻想,如今变成依赖美军二手武器的“豪猪战略”。台军IDF战机升空即被北斗锁定的现实,恰似当年天津守军发现“援军永远在路上”的绝望。
天津战役留给今日的最大启示,是“实力碾压与政治智慧”的辩证统一。当年用29小时破城避免民生浩劫,如今用“围岛军演”替代狂轰滥炸;当年保留劝降通道减少伤亡,现在用ECFA经贸杠杆软化抵抗。就连陈长捷被俘时“保存中央军”的侥幸心理,也在赖清德“倚美谋独”的算计中重现。
你们觉得,我们用老前辈的战术解放台湾可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