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也被送进教坊司,遭官兵蹂躏,就连他4岁的女儿也被朱棣下令,卖进了妓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济南大明湖畔,有一座不甚起眼的庙宇,香火不断,祭祀不绝,它既不是佛寺也非道观,而是专为纪念一位明代忠臣而建的铁公祠,世人凭吊者众,非因他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而是因为他在乱世之中,以一腔忠胆守住一座孤城,守住一份忠心,他的名字,叫铁铉。 铁铉生于元末明初的河南邓州,祖上为色目人,是从中亚或波斯一带随蒙古人入华的官宦世家,尽管血缘上他并非汉族,但在文化认同上,他却是彻底的儒家信徒,自幼聪颖好学,尤爱儒家经典和史书典籍,年纪轻轻便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洪武二十三年,他考中进士,开始了仕途生涯,初为礼科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官,专理案件,他断案明快果决,极具威望,连朱元璋都对他赞誉有加,亲赐“鼎石”之字,以示其人如鼎之稳重、如石之坚硬。 铁铉仕途之路并非一路顺风,却在关键时刻屡屡挺身而出,建文元年,朱元璋驾崩,其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新君年少,朝局不稳,铁铉被任命为山东参政,掌一方军政重任,这一年,朝廷开始削藩,意图削弱藩王权势,稳固皇权,然而,这项政策触动了根基,尤其是北方实力最盛的燕王朱棣,眼见兄弟藩王相继被废,朱棣意识到自己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于是在建文二年发动靖难之役,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 战火随着朱棣南下而蔓延到山东,济南成为战略要地,铁铉此时担任地方主政者,面对叛军压境,毫不退缩,他与都指挥盛庸合力守城,以极高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抵御了朱棣三个月的猛攻,铁铉深知兵力不敌,便施巧计,他故意派人向朱棣送去投降信,又命守军伪装成疲惫不堪之状,收起兵器,痛哭求降,朱棣信以为真,轻骑入城,不料城门陷阱早已布好,千钧铁闸从天而降,险些要了他的命,虽然未能斩首成功,但此役让朱棣颜面尽失,恨意深种。 朱棣愤而引黄河水灌城,济南面临灭顶之灾,铁铉再施一计,在城墙上高挂朱元璋画像,朱棣虽已兵变,但在名义上仍是朱元璋之子,面对先帝画像,一时进退失据,百姓同心死守,敌军粮尽兵疲,最终被迫撤退,这一仗,不仅保住了济南,更成为靖难之役中少有的朝廷胜绩,而铁铉,也因此名扬天下。 然而,尽管济南未失,建文政权却难以挽回颓势,两年后,朱棣绕过山东直取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史称“自焚而亡”,朱棣则即位称帝,改元永乐,元功臣旧将纷纷遭清算,铁铉自然首当其冲,朱棣攻下济南,将其押解至南京,朝堂之上,面对新帝,他不肯低头,不肯自辩,甚至连眼神都未曾屈服,朱棣大怒,命人将其耳鼻割下,煮熟塞入口中,意图羞辱其忠贞,铁铉却以“忠臣孝子之肉,何所不可食”回敬,言辞之烈,震动朝野。 朱棣心知铁铉绝无投降之意,遂下令凌迟处死,南京城内,万人围观,铁铉被一刀一刀剐去皮肉,至死口中仍咒骂不止,最后,朱棣仍嫌不足,将其尸体投入滚油之中,欲使其“死后也低头”,却终未得逞,铁铉之死,不仅是肉体上的毁灭,更是精神上的不屈,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段绝对忠诚的注脚。 铁铉死后,其家族亦遭灭顶之灾,妻杨氏被贬入教坊司,遭辱而亡;年幼女儿被卖入青楼,命途多舛;长子流放广西,苦役致死;次子被充作官奴,不久夭折,父母年迈,流放海南,途中含恨而终,全家上下,无一幸免,这样惨烈的代价,在明初政治暴力频仍的年代,并不罕见;但像铁铉这样全家覆灭却依然被后人铭记者,却极为少见。 后世对铁铉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称其为忠臣楷模,是建文朝最具脊梁的官员之一,也有人批评其刚愎自用,明知大势已去却不识时务,然而不论观点如何,他在济南的坚守已成为明代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南明弘光帝追封其为太保,谥号“忠襄”;清乾隆年间又加封“忠定”,各地为其建庙立祠,敬若神明。
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也被送进教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28 01:45: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