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宝宝上人民日报了!陕西,一位爸爸为了教3个月宝宝翻身,竟然亲自做示范,然后呼唤宝宝跟着做,本以为宝宝不懂,可没想到,宝宝接下来的举动,却把爸爸妈妈都看哭了!网友:这孩子这么小就看出他的优点,第一是有耐心,第二是执着,第三脾气好!
垫子上,爸爸在一旁,这原本是再寻常不过的家庭一景。只见爸爸俯下身,做了个简单的翻身动作,然后笑意盈盈地看向身旁那个小小的人儿。
没人会想到,接下来的短短几分钟,会成为一个人面对困难、反复尝试直至成功的生动写照,甚至打动无数成年人,被赞为一段“教科书式”的启示。
小小的挑战,就这样开始了。那个有着藕节般小胳膊和圆乎乎身体的小家伙,开始笨拙地扭动,努力模仿爸爸的动作。第一次尝试,他只勉强抬起了一点身子,“啪嗒”一声,又滚了回去,嘴角还沾着晶亮的口水。失败了。
可爸爸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沮丧,反而充满鼓励:“没关系,我们再来一次!”小家伙仿佛听懂了,又或许是本能地想要再次尝试,立刻开始了第二次努力。
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小脸因为用力甚至涨得通红,可身体依然不听使唤,无论头怎么扭,身子就是翻不过去。第二次,依然失败。
按照常理,面对连续的两次失败,尤其是对于一个连站都站不稳的婴儿来说,放弃或哭闹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选择。但短暂的平复后,小家伙并没有退缩,反而再次卯足了劲。又一次,他开始了艰难的尝试。头和上半身努力扭转,但臀部和腿部却像粘在了垫子上。
眼看又要失败了,就在这时,转机出现了,也许是之前反复摔跤的经验,也许是身体某个部位突然找到了发力的诀窍,只见小家伙的脚丫子突然抵住了垫子,猛地借力一蹬,同时整个身体也用力一扭!这一次,那个圆滚滚的小身子终于颤巍巍地翻了过去!
成功了!那一刻,不只是小家伙的一个身体发展“里程碑”,更是爸爸妈妈眼里的光芒,那份喜悦与感动,让他们几乎热泪盈眶。这已然超越了一个身体技能的学习,它是一个关于勇气、关于毅力、关于永不放弃的真实故事。
正是这种面对失败不气馁、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原始驱动力,让这个瞬间如此震撼人心,引来无数人为之动容,感叹“小小的人儿,大大的勇气!”人们这才意识到,我们总以为婴儿的学习是缓慢被动的,却常常忽略了他们为了每一个微小进步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不屈斗志。
再看看视频中的那位爸爸,他的表现简直称得上标准的教育范本。他没有在孩子第一次失败后就急着伸出援手,没有因为孩子的笨拙流露出哪怕一丝不耐烦,更没有说任何打击的话。
他所做的,只是反复地示范、耐心等待,然后一次又一次地给予简单而充满力量的鼓励:“没事儿!咱再来一次!”他让孩子自己去经历挣扎、去面对失败,然后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
这压根儿不是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顺应生命的自然成长,允许孩子在实践中摸索,在摔跤中学会站立。
一个孩子通过亲身尝试、解决问题来建立应对挑战的能力,积累那份相信“我能行”的宝贵心理资本,不正是许多教育者推崇的理念吗?这个奶娃娃在反复摔倒又爬起的过程中,就在悄悄地为自己的人生奠基。
人生这条路,谁还没摔过几个跟头?也许是工作中遇到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也许是重要考试不理想,也许是创业失败后的迷茫。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常常会感到沮丧,甚至萌生放弃的念头。
回想起那个才几个月大、甚至还不会说话、肢体也不协调的小婴儿,他都能在那里一次次地努力,为了一个简单的翻身目标而不屈不挠地奋斗。
他的坚持,是不是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有时缺乏的勇气?他每一次的失败和重试,是不是都在无声地提醒我们:只要你不放弃,只要你愿意多尝试几次,成功总有到来的可能?
这个小小的生命,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韧性最本真的模样。当我们下次再遇到人生的“坎儿”,感到疲惫和沮丧的时候,或许可以想想那个在垫子上拼命翻身的奶娃娃。学会像他一样跌倒了再爬起、失败了再试,将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刻进骨子里,这股劲,也许就是我们在逆境中最强大、也最不可或缺的力量。
信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