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76岁的“国宝”级化学家侯德榜被禁止工作。一辈子都在致力打破西方“碱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28 11:25:08

1966年,76岁的“国宝”级化学家侯德榜被禁止工作。一辈子都在致力打破西方“碱垄断”的他只得向一群半大小子乞求:“我不拿工资,可不可以让我工作?” 1890年福建闽侯县的一个普通农家,有个男娃呱呱坠地。爷爷翻着黄历给孙子取名"德榜",盼着他将来能有大出息。 谁也没想到,这个光脚在田埂上跑的孩子,日后会改变整个中国的化工产业版图。 侯德榜打小就是村里出了名的书虫。帮家里割完猪草,总爱蹲在村口老榕树下翻旧书。十三岁那年,他竟把《古文观止》啃完了。 这消息传到城里当裁缝的姑姑耳朵里,她连夜赶回村里,掏出攒了半辈子的体己钱,硬是把这个侄儿送进了福州英华书院。 临行前,家里给说了门亲,娶了个大他四岁的媳妇——这是庄稼人最朴实的智慧,媳妇能顶半个劳力,好让读书郎安心求学。 在洋学堂里,侯德榜像块干透的海绵泡进了知识海洋。数理化成绩总排头名,连英国教员都对这个穿粗布褂子的学生刮目相看。 毕业后他辗转上海铁路学堂,本该捧着铁饭碗当个技术员,却在1913年做了件让乡亲们炸锅的事——辞掉津浦铁路的差事,跑去考清华留美预备班。 那年头铁路局可是金饭碗,同事们都劝他别犯傻,可侯德榜心里跟明镜似的:洋人修的铁路运走的是中国的真金白银,他要学真本事回来造自己的火车头。 漂洋过海到了麻省理工,这个农家子弟让美国教授们开了眼。别人四年才修完的化工本科,他两年半就拿了全优。 接着又跑去哥伦比亚大学,愣是把皮革制造这门冷专业读成了双料硕士。 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在《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发表后,各大化工企业争着开高薪留人,可侯德榜心里早打定主意:祖国需要制碱技术,得赶紧回去。 1921年的天津塘沽码头,永利碱厂创始人范旭东伸长脖子等来了这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人。当时的中国,家家户户吃的碱面都得从英国进口,洋商卡着脖子漫天要价。 侯德榜一头扎进车间,跟着工人三班倒,爬碱塔钻管道,硬是把书本上的索尔维制碱法摸出了门道。 英国专家李特尔听说中国人要自产纯碱,在泰晤士报上放话:"给他们三十年也造不出合格产品"。这话传到塘沽,侯德榜把报纸揉成团扔进锅炉,转身带着工友重调设备参数。 经过1200多个日夜的反复试验,"红三角"牌纯碱终于在1926年问世。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这包贴着中国商标的碱面斩获金奖,评委会给出的鉴定书里写着:"质量超越欧美标准"。 消息传回国内,范旭东在庆功宴上举杯的手直打颤:"这第一杯酒,得敬侯博士!" 可侯德榜没停下脚步。 1941年重庆防空洞里,他猫着腰在煤油灯下演算新工艺。当时德国切断了对华物资运输,传统制碱法需要的铵盐成了紧俏货。 五百多次实验失败后,侯氏联合制碱法横空出世,这套工艺能把原料利用率提到98%,还顺带产出化肥。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通报里专门刊文,称这是"东方智慧对现代工业的绝妙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带着团队跑遍大江南北。在大连化工厂,他手把手教工人操作新式反应釜;在南京化肥厂,他蹲在田埂上给农民讲解科学施肥。 可特殊时期的风暴来得猝不及防,76岁的老人被赶出实验室时,怀里还揣着没写完的工艺流程手册。有目击者回忆,那天老院士扶着墙根,对看管他的红卫兵低声下气:"工资我不要,让我进车间看看行吗?" 生命的最后两年,侯德榜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凡是化工系统的技术员来探病,他总要撑着坐起来讨论生产难题。 去世前一个月,硬是让人用担架抬着去了趟北京化工实验厂。根据中国化工博物馆的档案记录,他临终前将全部积蓄、房产和藏书捐给了国家,存折上的数字是37.6元——相当于当时二级技工的月工资。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化工厂,都能在荣誉墙上看到侯德榜的黑白照片。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侯氏制碱法至今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应用,每年节省的原料成本超过20亿美元。 而在福建老家的村史馆里,陈列着他少年时代读过的《古文观止》,书页间还夹着几片风干的竹叶,那是当年放牛时用来当书签的。 (参考信源:中国化工博物馆馆藏档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化工卷》;哥伦比亚大学校友档案;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技术报告)

0 阅读:0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