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许曼云对保姆高玉清说:明儿你不用来了,孩子大了,我要找一个有文化的保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28 11:25:08

1966年,许曼云对保姆高玉清说:明儿你不用来了,孩子大了,我要找一个有文化的保姆。高玉清默默点了点头,红着眼离开了。哪知第二天,当她回去拿东西时,眼前的一幕让她惊讶不已。 1966年秋风吹进北京四合院时,许家女主人对着厨房里忙活的高玉清说了句话。这位刚满月的婴儿母亲扶着门框,手指无意识绞着蓝布褂子的边。 她让干了七年的保姆明天不用来了,说是孩子们要读书得找个识字的。灶台前的中年妇女愣了几秒钟,低头用围裙擦了擦手,应了声好。 高玉清这辈子就没顺当过。三十年前在河北乡下,她生的两个娃娃都没活过周岁。男人挖河沟时遇上塌方,最后挖出来时手里还攥着半块杂粮饼。 婆婆当时就疯了,整宿整宿坐在村口老槐树下喊儿子名字。村里人绕着她们家走,都说这媳妇命硬克亲。实在熬不下去,她揣着两个窝头进了城。 在城里帮佣的头两年,高玉清总躲着人吃饭。有回在东四胡同帮厨,主家发现她躲在煤堆后面啃干饼子,气得把饼子扔进灶膛。 后来到许家当保姆,头个月她还是改不了这毛病。许曼云有天特意端着饭碗蹲在厨房门槛上,说自己胃里反酸吃不下,非得高大姐陪着才能多吃两口。 就这么着,两个女人在油烟气里你夹一筷子咸菜,我舀半勺菜汤,慢慢处成了姐妹。 许家五个孩子都是高玉清带大的,老三生下来没奶吃,她跑遍半个北京城找偏方。西直门外老中医开的方子要三钱通草,她天没亮就去药铺门口排队。 老五出疹子那阵,她整宿抱着孩子在屋里转圈,生怕咳喘堵了气管。孩子们管她叫"二娘",过年得的压岁钱都往她围裙兜里塞。 变故来得像场急雨,那天许曼云突然要辞退人,话里话外透着生分。高玉清收拾包袱时总觉得心慌,第二天借故回来取落下的顶针,撞见五个孩子在堂屋哭成团。 最大的孩子抱着刚会爬的老五,鼻涕眼泪糊了满脸。原来许家男人被带走了,许曼云怕牵连保姆才编的瞎话。 高玉清把包袱皮往地上一摔,转头就去菜市场捡菜帮子。那几年胡同里常见她背着竹筐,左手牵个小的,右胳膊夹着大的。 粮店每月配给的那点米面不够塞牙缝,她就拿嫁妆镯子换红薯,拆了棉袄里的棉花絮给孩子们改冬衣。最难的六九年冬天,她带着半大孩子去永定河滩刨苇根,冻得手上全是血口子。 等到云开雾散那年,许曼云两口子回来时差点认不出家。五个孩子蹿得老高,堂屋墙上贴满了"三好学生"奖状。 高玉清蹲在院里搓衣裳,头发白了大半,后脖颈晒脱了皮。两姊妹在晾衣绳底下抱着哭,湿衣裳滴滴答答落着水。 日子好起来后,许家把高玉清户口迁进了城。老太太闲不住,非要在街道糊纸盒挣零花。 2007年深秋,她在糊完最后一个纸盒时突然歪倒在地。医院说是脑溢血,抢救过来后右边身子不能动了。 许家五个孩子争着要接老人回家。最后在出版社工作的二闺女抢了先,把自己儿子睡的朝阳屋子腾出来。 老太太瘫在床上那三年,二闺女每天早起给她揉腿捏脚,儿媳妇变着花样熬粥炖汤。逢年过节五个孩子全回来,二十多口人挤在小两居里包饺子,高玉清就坐在藤椅上看,笑得假牙都露在外面。 街坊四邻都说这是善有善报,居委会上门送慰问品时,老太太总念叨:"当年要不是那几个小崽子拽着裤腿喊饿,我早回乡下等死了。" 她枕边常年摆着张泛黄的照片,是六六年离开许家那天,五个孩子追到胡同口时拍的。照片里最小的那个还光着屁股,被姐姐抱在怀里哭花了脸。 这故事在胡同里传了三代人,现在年轻人听着总觉得玄乎,但老住户都能指给你看当年捡菜叶的路线,还能数出高玉清带大的五个孩子现在住哪个小区。 社区养老院墙上挂着"模范家庭"锦旗,照片里穿红毛衣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背后站着五个头发花白的"孩子",个个笑得见牙不见眼。

0 阅读:144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